content

老外在中國:我家的准「第三文化小孩」(圖)

 2008-01-22 03:1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我的上一篇專欄文章寫的是在華老外要正確對待家中"小皇帝"的問題。當文章發表的時候,我乘坐的從新澤西回北京的飛機正在北極上空飛行。我是和兩個兒子一起回來的(我的妻子和女兒還要在美國呆上一週)。在飛機上,我突然想到自己在文章中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點。就在我擔心孩子們會被私人學校、家政服務和五星級的亞洲度假寵壞的時候,他們卻正坐在我的旁邊,懷念新澤西州艾塞克斯縣美好的舊時光。

還好,在大陸航空(Continental)的波音777客機上,提供個人DVD播放機和250部影片,還有電源插座,所以在長達十三個半小時的長途飛行中,他們可以不限時地玩任天堂掌機DS或是看電影打發時間。這樣他們就不會有太多的時間回憶過去,不過孩子們還是會很高興用現在誘人的生活,去交換過去那種上公立學校、自己做家務和在新澤西海灘上度假的生活。在華老外能享受的所有其他好處其實都只是對大人而言,對小孩子是沒有意義的。

孩子們想念故鄉。每次回美國探親,他們就越發難以接受現在身在中國、而且短期內我們也沒有計畫搬回美國的事實。在來到中國的最初兩年還沒有這樣的問題:我們在美國度過美好的長假,然後返回中國,中間沒有什麼麻煩。但是,去年夏天從美國返回北京對他們來說非常難以接受,而這次的探親使這種情緒更加強烈。我想這就是我們的新模式。

ALAN PAUL的孩子與他們的表親去年8月,我外甥的成人禮結束後,我們全家就動身回中國了。當時所有的親戚都還聚在新澤西,孩子們也想留下來。雅各布(Jacob)在我們出發的前夜大哭了一場。他的堂姐薩拉和埃瑪(分別比他大18個月和兩歲半)想安慰他,對他現在的生活說些安慰和鼓勵的話。

"你住在中國,這多酷呀。"

"只有出去度假的時候才酷。其他時候,只是上學、做功課。"

2005 年我妻子白佩琪(Rebecca)獲得來華工作的機會時,我們都認為,當時正是我們嘗試海外生活的絕好時機;如果孩子們再大些乃至進入青春期的話,搬到國外生活會更困難。現在雅各布快10歲了,是個名副其實的"小夥子"了。他的弟弟埃利(Eli)也長大了。雖然我們剛來北京的時候,埃利還不到5歲,但他生性敏感,所以總是家裡受搬家影響最大的一個。

自從去年夏天回美國探親之後,我的兩個兒子對住在北京怨聲越來越大。他們已經意識到自己正在錯過些什麼,也明白了我們在中國進行小小的"探險"時,其他地方的生活並沒有停止腳步。我們一直都在迴避談論今年夏天,因為屆時北京將舉辦奧運會,我們不能回美國度假了。但是在這次探親期間,這個話題不斷地冒出來,雅各布很難接受這個事實。開始的時候,他非常生氣、強烈地抱怨,試圖說服我們改變想法。在意識到不會成功之後,他只能一邊眼淚汪汪地深深擁抱每位親戚,一邊說:"一年後再見了"。

不過,至少他沒有像小蕾•麥克林(Xiaolei McLean)那樣為此寫上篇小說。小蕾是被麥克林夫婦從中國領養的,五年前,在與父母一起在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生活了兩年後,父母告訴她,全家要搬回中國,10歲的小蕾於是寫了篇故事,名字是《這一天我的父母毀了我的生活》(The Day My Parents Ruined My Life: A Novel)。

小蕾的媽媽謝爾比(Shelby McLean)回憶說,"故事是寫在作業本上的,就是那種畫著一道道線、上邊空白的地方可以畫畫的本子"。她說,"總有一些時候搬家對孩子們來說像是失去了什麼。每次我的三個孩子在回中國前不得不和親戚說再見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這聽起來有些類似;雅各布每次與喜歡的堂兄妹說再見時都會真的感到疼痛,一般會在即將分別時出現牙疼。不管這種疼痛屬於精神作用,還是焦慮讓他咬緊牙關、結果損害了剛補的齲齒(牙醫認為有這種可能),這都是同與他喜愛的人分手所引起的。

他的精神狀況還影響著他對我們返程的看法。當我們在北京機場海關通道緩慢挪動時,雅各布就開始抱怨口渴得厲害。他走到飲水機那裡,回來時卻滿腹不滿。他說,中國的水真難喝。我們在外面買了一罐可樂,他還是同樣的反應。顯然,他不想回到中國,喝到嘴裡的各種飲料都強化了這種感覺。在回家的路上,有兩次他說感到噁心,然後下車嘔吐了一陣。自始自終,他都向我嘟噥"為什麼要跟別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

廣告
不過沒多久,孩子們就回到了原來的生活軌道。他們在這條街上的一個朋友那裡弄來了一條小狗,這給他們帶來了無數快樂,也讓我感到他們畢竟還很小。就像麥克林對我說的那樣,在孩子們還小時,他們注意到的兩個地方的不同之處還是非常膚淺的。如果有父母愛他們,有吃飯、睡覺和玩耍的地方,他們是不會真正關心呆在哪裡的。

我們的孩子恰巧處於這個階段的末期,我認為他們出於一個有趣的狀態:我們回美國的次數非常頻繁,這讓他們能夠同九個堂兄妹和幾個好朋友保持密切的聯繫,從而打上了強烈的美國人的烙印。當然,我們還要住在中國。

有關在海外撫養孩子方面有一本權威著作──大衛•波洛克(David C. Pollock)和魯思•範雷肯(Ruth E. Van Reken)合寫的《第三文化小孩》(Third Culture Kids, 簡稱TCK),有許多讀者向我推薦過。書名指的是成長環境既不完全是父母祖國的文化、又不完全是目前所在國的文化下成長、而是混合的"第三文化"環境的孩子們。在這種文化下,他們與其他人的關係要比僅僅同目前所在國家的人或祖國的人打交道更為複雜。

波洛克2004年曾就此問題接受過BR Anchor Publishing的比佛利•羅曼(Beverly Roman)的採訪。這個採訪發表在Relocation Today通訊中。波洛克在採訪中表示,TCK同所有文化都建立了關係,但又沒有完全融入任何一種文化。儘管TCK的生活體驗融合了各種文化的要素,但歸屬感取決於與具有類似背景的其他人的關係。

讓我感興趣的是,我們的孩子可能介於二者之間,在海外的時間不是很長,年齡也不是很大,因此還沒成為真正的TCK,同時,他們的日常生活不在美國,因此也不完全是美國人。不過,波洛克有關如何採取最佳方式讓孩子度過過渡期的看法令我很受鼓舞。

他在接受採訪時稱,最大的幫助來自耐心且理解孩子的父母,他們要擅長傾聽,能夠設身處地。不論生活在哪裡,不少事情都是有共性的。

在我即將完成這篇專欄時,雅各布下樓說,他感到口渴,問我們是否還有從機場買的健怡可樂。聽說可樂仍在冰箱裡,他很高興,拿出來倒了一杯,一口氣灌了下去。我從未這麼高興地看自己的孩子喝飲料。

ALAN PAUL

(編者按:本文作者Alan Paul是《吉他世界》(Guitar World)的高級編輯,同時也為美國籃球雜誌《灌籃》(Slam)撰寫文章。因妻子工作需要,他舉家從美國新澤西州遷往中國,現居北京。他的電子郵件是 [email protected]。)

来源:華爾街日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