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法要到美國去。為了看看 美國"窮人"是如何領取救濟的,幾天前,我專門去看了看一家救濟中心,順便照了幾張照片。
這裡沒有蜂擁而至的現象,但也是絡繹不絕。
瞧,剛走了一輛車,後面已經在等車位了。
這是領取救濟食物的窗口。來人把小推車送進去就可以等著裝上食品的車出來了。
每個家庭也可以定量在旁邊的這個舊貨店領些衣服、玩具之類的東西。
牆上貼著有關規定。比如,這上面是說,這些食物不能送人、買賣或交換。知道有些人還是會到這裡來貪小便宜,領些東西自己都吃不了,還拿去送人。
這上面說,每家每月只能從本人居住地的救濟中心領取食物一次。幾年前還沒有這樣的規定,看來在管理上是有了一些改進。
這是我所在地區的最低收入的標準。比如,一個三口之家的月收入低於3,219美元,或一個四口之家低於3,811美元就符合低收入的標準了。這與聯邦政府制定的稍有不同。
這是說,第一次來領取食物的人需要註冊,註冊時必須帶:1. 身份證和一張證明居住的賬單(例如電費收據),
2. 社會保險卡(每個美國正式居民都有的卡)或出生證明,3. 所有家庭成員的生日。第3條沒有要什麼證明,寫出來就行了。這些條件也是後來加上去的,以前什麼人都可以領,只要自己認為自己需要就可以,加強管理了。
美國人一般相信人,申請之後立即可以得到一個領救濟的卡。但我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核對家庭收入。查起來很容易。
這個老太太來領食物了,她把小車推進去後開始填表。每次來都需要簡單地填一下(就一行),說明是誰,家裡有幾口人,以便工作人員決定給多少東西。工作人員還要看一下她領救濟的卡。
這車裡有牛奶、麵包、蛋糕、草莓,還有一個紙包裡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每個人每次領取的東西可能不一樣,這完全由裡面的工作人員決定取捨。這位老太太這次就沒有領到雞蛋。這些食物一般是從當地的商店轉過來的。
美國的食品管制很嚴,過期一天也不能賣。這些商店在快過期時就送到這裡,
然後在過期前就送到了窮人手裡了。記得以前在國內上課時聽老師說,資本主義國家寧可把牛奶倒掉也不減價賣給窮人,這跟我看到的是不同的。
首先應當說明的一點是,各國對"貧窮"有著不同的概念,因此制定的貧困標準各不相同。美國目前的貧困標準是上世紀60年代制定的。當時,一個普通的4口之家平均每年需要花費1033美元購買食品,佔家庭收入的大約三份之一,於是就把1033美元的3倍,也就是3100美元,作為當年一個4口之家的貧困線。美國的貧困線根據物價的變化在不斷調整,目前一個4口之家的貧困線是20614美元。
每年福利開支超5000億
美國有著大量扶助貧困人口的福利項目,確保窮人也能上得起學,看得起病,住得上房。近年來,美國聯邦政府每年的福利開支都超過5000億美元,用於各種各樣的貧困人口資助項目。
這裡僅舉幾個例子。首先介紹一下食品券。設立於1939年的食品券項目的目的是防止窮人由於沒錢購買食品而挨餓,此後又不斷進行更新擴展,目前的運轉機制是政府給零售店預付貨款,窮人憑卡購買食品。現在,食品券項目覆蓋1000多萬個家庭,2599萬人口,其中大約一半是兒童。
接下來,再介紹一下住房補貼項目和兒童補貼項目。針對低收入家庭的房租補貼項目是1961年正式設立的,聯邦政府的住房和城市發展部從申請補助的貧困家庭中選出一部分,代表他們和房東簽約,並為他們支付大約70%的房租。
1965年,聯邦政府設立了幫助貧困家庭未成年子女的項目,到目前為止,已經有2000多萬學齡前兒童接受資助。兒童補貼項目有21萬名員工,而志願人員則有120多萬。
除了剛才介紹的幾個項目之外,美國聯邦政府還有許多其他類似的項目。比如,針對貧困家庭兒童的學校免費午餐項目、專門為貧困大學生提供幫助的聯邦培爾助學金項目、公共住房項目、醫療救助項目、貧困家庭臨時資助項目等。
托住安全底線
正是由於設立了這些項目,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美國人才不至面臨重大的生存危機,也正是由於政府的積極介入,才托住了美國社會安全的底線。
不久前,美國國會通過了最低工資法案,把美國的最低工資標準從每小時5美元15美分提高到7美元25美分,也是提高貧困家庭生活水平的一個重大舉措。
目前美國的貧困人口仍然面臨著很多問題,而美國政府、美國民間團體和輿論界都對這些問題予以充分的關注,爭取把幫助窮人的工作做得更好。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美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