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八十一子:人之初性本善

 2007-12-07 14:3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三字經》開宗明義,"人之初,性本善",意思是說人剛剛生下來的時候,性情是善良的。最近有人做了一個心理學實驗,結果證明這句話頗有道理。

實驗人員讓一些六到十個月、尚且不會講話的孩童單獨觀看動畫電影。電影裡,一個會動的小木塊在努力爬坡,快到坡頂又滑下來,然後又努力地重新往上爬。這時有些不同形狀和顏色的小木塊過來了。有的木塊就去幫助爬坡的那個木塊,把它推到坡頂,讓它興高采烈地從山坡的另一面滑下去。但也有搗蛋的小木塊,不但不幫忙,反而去拉後腿,把正在努力爬坡的小木塊拉下來。

看過動畫片後,研究人員就把跟電影裡一模一樣的小木塊實物拿給孩子玩。結果發現,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挑選樂於助人、幫助別的木塊爬坡的小木塊。無論木塊的顏色和形狀怎樣變動,屢試不爽。顯然,這些孩子雖然還沒有學會講話,但已經知道區分"好人"、"壞人",而且願意挑選"好人"做朋友。

說到這裡,突然想到我小時候不知道在哪個雜誌上讀到過,有人寫文章說他拾到一個綁了碎布條子的大鐵釘,布條上寫道"武當派大俠趙老二的神鏢見血封喉",聯想到鄰居趙家的二兒子小時候一雙清澈明亮的大眼,於是感嘆社會對孩子的"不良影響"。當時我就有些憤不過,心想,人家趙老二景仰行俠仗義的行為,哪裡不好了?這是題外話。這位作家在這裡強調的是幼兒的可塑性。

對趙老二的神鏢的議論表明,作者認為,孩子辨別好壞的能力來自後天教育。這個觀點從古到今基本上佔上風。這裡用半歲左右的新生兒做的研究結果卻顯示出,人類幼兒判斷好人壞人的能力有可能不完全依靠後天養成,而是也有可能由遺傳基因編碼來控制。不難想像,在艱難困苦的人類發祥期,懂得跟有利於自己的人往來,對於個體的存活是一件極為要緊的事。自然淘汰的過程把有利於存活的擇友能力在人類基因庫裡保存下來,應該是有可能的。

《三字經》自南宋以來,傳世八百年了。人初之性是善還是惡,人們一直爭論不休。西方有原罪說,西人大概多持性惡論。這個實驗也沒有完全證明"性善論"。站在"善"的角度,選擇良友可以說是從善如流。從"惡"的角度看,也可以說這些幼兒的行為完全是自私的:他們只是挑選了對自己有利無害的朋友。甚至還可以說,壞蛋總是希望自己的周圍都是善良之輩。要把這個問題更深入地討論,必須要研究新生兒表現的利他行為(altruism)。這方面的研究近來很不少,有興趣的讀者不難找到讀物。

美國耶魯大學Hamlin等人的這項研究發表在2007年11月22日的英國《自然》雜誌上。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