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忠君」和「愛君」引發的思考

作者:洪茗  2007-07-16 23:2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提起中國古人提倡的「忠」,很多中國人立刻想到了那些對皇帝們言聽計從的「愚忠」的古代大臣;提起中國儒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很多中國人立刻想到了「明哲保身」的「聰明人」;提起中國古代婦女的地位,說起中國的貞節烈女,很多中國人立刻想到了「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可憐的弱女子們。


筆者也曾經是這樣看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很多東西,並將它們歸類為「糟粕」。直到後來,有機會靜心讀了很多中國的古籍,才非常吃驚地發現,原來我眼中的中國文化並不是真正的中國文化,而是在1949年後被歪曲了的中國文化。真正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對中國文化的歪曲造成了中國寶貴傳統的消失,也導致了大多數中國人對中國文化的不瞭解從而在行為上對寶貴道德傳統的背離,導致了今日中國社會道德的大滑坡,以及整個社會狀態的混亂。筆者嘗試通過此系列的文章還歷史的真實。


◇◇◇◇◇◇
漢成帝的時候,有一個世家子弟叫張放,他的母親是公主,他的妻子是皇后的妹妹。漢成帝非常喜歡張放,經常同他遊樂宴飲,不理朝政。張放也喜歡陪著皇上放縱娛樂到深夜。皇太后認為他耽誤了皇帝管理國家,在皇太后的壓力下,漢成帝最後被迫讓他離開了京城。若干年後漢成帝去世,張放聽說後,「思慕哭泣而死」。


這本來只是一個小小的故事,沒有什麼出奇之處。讓我深思的是古人對張放的評價。


評語是這樣說的:張放不是不愛皇上,但是他對皇上是不忠的。他對皇上愛而不忠,所以從仁義方面來說他是一個賊。

 
從我們今天的觀念來看,張放可以說對漢成帝忠心耿耿,無論他喜歡什麼都陪著;作為一個朋友,他對漢成帝也是仁至義盡,甚至到了因為失去漢成帝傷心而死的程度。可是古人卻說他「愛而不忠」,「仁義之賊」。從這段評語來看,很顯然古人說的「忠君」並不是我們今天認為的「忠君」,古人眼中的「忠」是一個比「愛」還要高尚的做人的品質。


中國歷史上千古傳誦的忠臣,都是不畏生死,能夠為民請命的大臣,或者是忠於職責,寧死不屈服於君王的權威或者一手遮天的權貴的人。古人對張放的評價是「愛而不忠」,那麼什麼是真正的忠君呢?


漢武帝時的大臣汲黯被漢武帝稱為「社稷之臣」,一次他因為直言觸怒了漢武帝,很多其它的大臣責怪他,他說了這樣一句話:「天子設置公卿大臣是為了輔佐皇帝治理國家,難道是讓我們阿諛順從皇上,從而陷皇上於不義嗎?我們已經坐在了這個位置上,如果只知道愛惜自己的身家性命,那麼這個國家該如何?」


據《孝經》記載,一次孔子的弟子問他子女順從父親的命令是不是就是孝子?孔子是這樣回答的:「這是什麼話啊。這是什麼話啊。過去天子有七個爭臣,哪怕這個天子無道,也不會失去天下;諸侯有五個爭臣,哪怕這個諸侯無道,也不會失去國家;一個大夫有三個爭臣,哪怕這個大夫無道,也不會失去他的家業;一個人有一個爭友,那麼這個人肯定是一個令人尊敬的人;一個父親有一個爭子,這個父親不會陷自己於不義。做兒子不能不同父親據理力爭,做臣子不能不同君主據理力爭。所以只要是不義的事情,一定要爭。順從父親的命令,怎麼稱得上是孝順呢?」


真正的「忠君」是不要陷君王於不義,換句話說,要為國家負責,為百姓負責,也就是為君王本人負責。從這個角度來看,張放陪著漢成帝放縱聲色慾望,使漢成帝成為歷史上的昏君,確實離真正的「忠君」差得太遠了。


想到今天的中國,真正能夠不畏生死,為國家負責,為百姓負責的「忠臣」還有幾個?我常常想,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中,哪怕是在亂世中,因為中國文化深深根植於中國人的心中,真正的「忠臣」雖然受到當朝權貴的打壓,民眾也是支持和同情他們的。這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體現。可是在「人不為己 天誅地滅」思想佔主導的今日中國,由於傳統文化的丟失,這種精神也在消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