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上,猶太民族曾湧現出不少影響世界、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大師巨匠,例如現代理論物理學之父愛因斯坦、著名詩人海涅、超現實主義畫家畢加索、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等。這個民族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多的優秀人物,可能有諸多原因,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與猶太人重視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是分不開的。
猶太人的書,當被讀得破舊不堪時,人們常常會挖個坑莊重地將其「埋葬」。每當此時,大人總要讓孩子參與,以便讓孩子對書產生敬畏之情。大人還會在經典書籍上塗抹些蜂蜜,讓不認識字的幼兒去親吻,使孩子從小就覺得書是甜蜜的東西,從而產生深深的喜愛之情。猶太人稱大山為「哈里姆」,稱父母為「赫裡姆」,稱教育為「奧裡姆」,這三個詞出於同源。在他們眼裡,老師與大山、父母同樣重要,同樣值得尊敬。
猶太人特別惜時。比如,當孩子問現在是幾點鐘時,大人總是以幾點幾分幾秒來精確地回答,而不說「幾點多了」等模糊概念。正因為如此,猶太人從小就有極強的時間觀念。
公曆的一天開始於午夜,這是世界多數民族的計時習慣。而猶太人的一天,則是從太陽落山時開始的。當孩子問為什麼時,大人會回答說:「將黑夜作為開始的人,他們的最後才是光明。」以此讓孩子懂得要先吃苦,後享受。
有個猶太故事說,少年希勒爾很窮,他拚命工作,將掙得的錢的一半都送給了學校守門人,以求進入學校聽課。後來他連一塊麵包都吃不上了,守門人再也不讓他進入學校。於是,他就悄悄爬上教室樓頂,趴在天窗上聽課。冬季的一天,天空是晴朗的,可教室裡卻很陰暗,後來學生們才發現,是希勒爾趴在天窗上,已經被凍僵了。這個故事後來演化成一句話:「你比希勒爾還窮麼?你比希勒爾還缺少時間麼?」這句話常常被大人們用來激勵孩子勤奮學習。
世界上不少民族都將勝利、喜慶的日子作為節日慶祝,而猶太人最盛大的節日是「逾越節」——紀念祖先在埃及當奴隸的日子。這天,大人要給孩子吃一種很難吃的、沒發酵的麵包和很苦的樹葉,然後給孩子們講祖先在埃及受辱的故事。
從上面列舉的細節可以看出,猶太人的早期教育至少有五個亮點:一是愛書,二是尊師,三是惜時,四是吃苦,五是不忘本。這五個亮點在猶太人身上形成習慣,代代相傳,才使得猶太民族群星薈萃,日趨強大。當然,這些亮點在我們中國人身上也並非沒有,但與猶太人相比,我們的每個亮點亮度夠不夠?換言之,我們做得到不到位?堅持得如何?實際效果又怎麼樣?客觀地說,我們在這些方面還有不小的差距。有道是見賢思齊,而要「思齊」,首先就要正視差距。
- 關鍵字搜索:
- 猶太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