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白菘專欄】中藥的玄機

 2007-02-06 04: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藥和西藥重要的一個區別是中藥取材於自然界,而西藥則需要經過化學提純。取材於自然界的中藥品類眾多,各種藥材的搭配,各種性味的組合,各種炮製方法的不同,季節、產地、花葉根莖的不同,使得研究中藥如同研究歷史、研究人物、研究社會一樣,具有強烈的辯證性,有著追求真理的意味,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彌綸天地之道」。宋以後,有不少讀書人開始研究中醫、中藥,一個原因就是認為醫道與天道相通,一些醫家也提出了「醫非小道」。當然,最重要的是它是天然的,還很便宜,很受老百姓的歡迎。過去,一般人都能知道幾味有效的中藥單方,在偏僻的地區,人們也口耳相傳著一些草藥知識。歐洲在十九世紀以前,主要應用的也是天然植物藥物。西藥則不同,它是現代物理、化學、生物等發展之後的產物,其思維方式是對抗性治療,故要經過高溫高壓加上催化劑的作用,從礦物、動植物裡提取有效成分,性質單一而猛烈,毒副作用大。一味西藥,不管是北京的還是紐約的,藥性和效果沒有兩樣。而開發一種西藥動則上億美元,使得看病吃藥越來越成為有錢人的事情。


自然比起一些科學家來,似乎更懂得怎樣養護人體,它那成分複雜的性味保證了人體中的多種需要。如果人們能比較一下各種水果裡邊的甜和人工提取之後的糖的甜,就能發覺人工的甜只有味覺功能,而各種水果裡邊的甜則蘊含著人體需要的多種營養成分。所以中國人認為食物就是藥物,藥食不分家,重保養,重整體。回憶小時候為了預防傳染病而喝的麻籐湯,濃濃的清香之下,藏著一股暗甜,把熬煮過的根塊一絲絲的撕下,放到嘴裡慢慢咀嚼,也是一樁美味。還有一些草藥單方也很有效,我記得專長在山石旁的一種小葉片,背陽的一面有層金黃色毛茸茸的細粉,把它刮下來,止血的效果奇佳。


科學背景下的西醫,不具備傳統的思維方式,理解不了中醫中藥,認為中藥沒有特效,把中藥當成保健品,外國人不瞭解中國的文化,無可厚非。但作為國內的一些專家們,也走上了中藥西藥化的道路,對黃芪、麻黃等中藥進行提純。老中醫們舉例說指出其弊:比如說麻黃,我國古方多用以發汗,用以治喘,富含二十多種生物鹼,對高血壓病人是適用的,但是西醫經過提純的麻黃素,只有一兩種生物鹼,對高血壓病人就不適用了。黃芪是中醫學常用的補氣良藥,西藥的研究方法對黃芪的藥理進行研究,經過化學提純、結構分析、提取物動物實驗等,最後結論是黃芪有降血壓作用。結果幾斤甚至幾十斤黃芪提取物的降血壓作用,還不如一片西藥胍乙腚見效快。所以研究只能得到如下結論:黃芪毫無用處。被稱為中藥現代化研究的典範之作的「青蒿素」,已不具備中藥的性能,不能參與中藥處方的配伍,也不再是中藥。


莊子說:「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中藥裡滲透了中國文化的玄機,與文化息息相關,像「陰陽平衡」、「天生一病,必生一藥除之」、讀書作畫「無非是藥」等思想,強調的是人與自然整體的和諧,回歸人的本真狀態。科學把整體還原為部分,強調「分」,破壞整體生命的活潑生機,病人如同實驗室裡的顯微鏡下的一個細胞,科學的價值成就了,生命的神聖感失去了,可謂「其成也,毀也」。

看中國首發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