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狐悲,惺惺相惜
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德《我的伯父周恩來》一書透露:當年,林彪在蒙古溫都爾汗折戟沉沙。稍後的一天,中國駐蒙古大使館派人帶回了現場照片,證實了林彪的確已死。原本瀰漫著高度緊張氣氛的人民大會堂東大廳,終於恢復了往日的平靜。當其他人都如釋重負地離開後,屋裡只剩下週總理和中央政治局委員紀登奎。突然,一陣嚎啕之聲如江水崩堤猛然暴發,撕肝裂肺、痛楚無比。發出這哭聲的,正是周恩來!就是那個越是風波險惡,就越是從容鎮定,彷彿是專為克服困難而 來到這個世界的周恩來。在這一刻,這個超人居然失控了!足足過了20多分鐘,才逐漸平靜下來。平素反應敏捷極善言辭的紀登奎,被震得說話都結巴了:「總、 總理,林彪一夥摔死了,這是不幸、幸中的萬幸……」周總理說:「你不懂,你不懂!」
周為什麼大哭,眾說紛紜.周秉德的解釋是,林彪作為毛澤東的親密戰友和黨章規定的接班人,卻叛國投敵自我爆炸,周深感無法向世人交代.,這種說法最符合官方的觀點。但我覺得感到無法向全國人民交代的人首先是毛主席,文革是毛髮動的,林的二號地位是毛一手提拔的,周也許有責任,但這罪過卻無論如何歸屬不到周總理。大躍進的荒唐、文革對人民造成的種種災難,週一直深感痛心,他也做過許多違心事,但周是善於掩飾自己的人,也是非常圓滑的人,為何喜怒不行於色的周唯獨對林的死亡這麼失態呢?一定有更深刻的原因。
晚年的陳伯達在《陳伯達回憶錄》一書回憶道:
在黨的九屆一中全會後,一九六九年四月三十日,主席請了總理、林彪、康生、謝富治和我,討論文化大革命還要進行多久.總理講了經濟停滯、社會無政府主義、大批幹部被打倒等問題.主席聽著,有時用鉛筆記著,林彪講:「同意總理意見.要發展經濟,發展國防,整肅社會派別、山頭.」我也講了:」毛主席革命路線已經取得徹底勝利,要發展經濟,團結大多數.」主席怕(文革)結束,他講:」斗批改還剛起步,鬥爭還有反覆,徹底勝利!還要不要革命?看來,今天我又是少數.」康生、謝富治當即表態,站在主席一邊.當時氣氛很沉悶.總理說:「我對主席的教導、對主席思想的學習、領會還是很差,要很認真總結、檢討,否則,在工作上會犯大錯誤,還迷惑著.」主席講:'總理,檢討不要勉強.黨內有不同觀點、有不同立場,我不驚奇.」他說著就朝屋外走,散步去了.原訂和主席的晚餐也取消了. 事後,總理見了林彪,也打了電話給我,希望能向主席作檢查,緩和政治局常委內部的氣氛.為此,林彪給我打了電話,表示理解總理善意,顧全大局;但又表示:主席聽不得一點不同意見,比斯大林更專制,國家會有災難降臨。
雖然個人記憶不能作為歷史本身來看,但陳伯達的這段回憶,可信度很大.在打倒劉少奇之後,最高層出現這樣的分歧,是在情理之中.林彪和周恩來不約而同地誤以為,打倒了劉鄧及其一大批追隨者,毛澤東的目的也算達到了,應該回過頭來安邦治國了.在林彪、周恩來、陳伯達發展經濟、結束階級鬥爭的要求背後,蟄伏著一句意味深長的潛台詞:劉少奇是無辜的.因為被毛澤東所指責的劉少奇,其罪責無非就是發展經濟,不搞階級鬥爭.非常反諷的是,劉少奇被打倒之後,無論是誰主政,最終都得回到劉少奇曾經做過的事情上去。無論是被打倒的劉少奇還是以後的林彪都不約而同走到了文革的反面。
我們再看看林彪對毛領導的文革態度,林彪死亡後作為林彪罪證的《五.七一工程紀要》真實地記錄了林彪的內心世界:,
「他濫用中國人民給其信任和地位,歷史地走向反面」,「把黨內和國家政治生活變成封建專制獨裁式家長制生活」,「把中國的國家機器變成一種互相殘殺,互相傾軋的絞肉機」.「他不是一個真正的馬列主義者,而是一個行孔孟之道借馬列主義之皮、執秦始皇之法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封建暴君.」「獨裁者越來越不得人心」.「黨內長期鬥爭和文化大革命中被排斥和打擊的高級幹部敢怒不敢言」.「農民生活缺吃少穿」.「青年知識份子上山下鄉,等於變相勞改.」「紅衛兵初期受騙被利用,已經發現充當炮灰,後期被壓制變成了替罪羔羊.」「機關幹部被精簡,上五七干校等於變相失業.」「工人(特別是青年工人)工資凍結,等於變相受剝削.」 ---摘自《五.七一工程紀要》
整個一場文化大革命,還真是幸虧留下了一份《五.七一工程紀要》。數年後,鄧小平回憶這一段不正常的歷史時說:「從1958年批評反冒進、1959年「反右傾」以來,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逐漸不正常,一言堂、個人決定重大問題、個人崇拜、個人凌駕於組織之上一類家長制現象,不斷滋長」,林彪和鄧小平兩個人的說法真有有異曲同工之妙,揭露了那個時代的辛酸,不同的是,鄧小平的說法比較隱諱。
當代對林彪詬病的是林彪大耍兩面派,人前一套,背後一套。可我們仔細想想我們普通人都帶著面具生活,而在一個專制的國度裡的政治領袖人物誰沒有做過違心事說過違心話呢?周總理、劉少奇、陳毅等沒有嗎???在1959年的廬山會議上批判彭德懷,周總理和劉少奇都站在了毛的一邊,而在打倒劉少奇時,周也全力支持。我們能原諒周總理、劉少奇而獨獨對林彪抨擊,不是顯得有失公允嗎?
令人可笑的是數年後把林彪和江青集團一塊批判,稱之為文革的「四人幫」和林彪反黨集團,而事實上這是兩個水火不容的集團,「四人幫」執行的是文革路線, 而林彪集團的政治理念是發展經濟恢復生產,文革新貴張春橋批判林彪集團得力干將陳伯達的罪狀就是唯生產力論,「四人幫」和林彪集團的分歧可見一斑。
林彪和最高領袖在1970年的廬山會議分裂後,擺在林前面有兩條路,一是向毛負荊請罪,歷史上毛和劉少奇分裂後,劉向毛請罪,表示願回老家或延安做個普通農民不再過問政治,但劉都沒有得到善終。林請罪會得到善終嗎?二是與毛公開決裂,他曾和彭德懷是在全黨敢於與毛頂撞的兩個人,林的耿直可見一斑,林是斷然不會乞討的。在林彪出走前夕1971年五一節,毛澤東最後一次上了天安門,卻沒有想到,林彪竟然不辭而別,讓參加五一觀禮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外國賓客不勝驚訝,這其中傳遞出的信息是耐人尋味的,林的個性也凸現。但是無論如何林都不能擺脫其悲劇命運。
林死後,周總理放聲痛哭,我不知道周總理和林彪私交如何,但他們在政見上卻如出一轍,劉少奇死了,林彪也死了,兩個比較傑出的支持者都死了,周現在獨木難支,他還有誰能共商大計反對文革呢?他能不痛心嗎?彼時彼刻,我們的總理一定感到亙古未有的孤獨,為林彪的命運惋惜,也為自己感到嘆息,也為國家的命運擔憂。
時代的悲劇造就了個人的悲劇。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但願那個時代不再發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德《我的伯父周恩來》一書透露:當年,林彪在蒙古溫都爾汗折戟沉沙。稍後的一天,中國駐蒙古大使館派人帶回了現場照片,證實了林彪的確已死。原本瀰漫著高度緊張氣氛的人民大會堂東大廳,終於恢復了往日的平靜。當其他人都如釋重負地離開後,屋裡只剩下週總理和中央政治局委員紀登奎。突然,一陣嚎啕之聲如江水崩堤猛然暴發,撕肝裂肺、痛楚無比。發出這哭聲的,正是周恩來!就是那個越是風波險惡,就越是從容鎮定,彷彿是專為克服困難而 來到這個世界的周恩來。在這一刻,這個超人居然失控了!足足過了20多分鐘,才逐漸平靜下來。平素反應敏捷極善言辭的紀登奎,被震得說話都結巴了:「總、 總理,林彪一夥摔死了,這是不幸、幸中的萬幸……」周總理說:「你不懂,你不懂!」
周為什麼大哭,眾說紛紜.周秉德的解釋是,林彪作為毛澤東的親密戰友和黨章規定的接班人,卻叛國投敵自我爆炸,周深感無法向世人交代.,這種說法最符合官方的觀點。但我覺得感到無法向全國人民交代的人首先是毛主席,文革是毛髮動的,林的二號地位是毛一手提拔的,周也許有責任,但這罪過卻無論如何歸屬不到周總理。大躍進的荒唐、文革對人民造成的種種災難,週一直深感痛心,他也做過許多違心事,但周是善於掩飾自己的人,也是非常圓滑的人,為何喜怒不行於色的周唯獨對林的死亡這麼失態呢?一定有更深刻的原因。
晚年的陳伯達在《陳伯達回憶錄》一書回憶道:
在黨的九屆一中全會後,一九六九年四月三十日,主席請了總理、林彪、康生、謝富治和我,討論文化大革命還要進行多久.總理講了經濟停滯、社會無政府主義、大批幹部被打倒等問題.主席聽著,有時用鉛筆記著,林彪講:「同意總理意見.要發展經濟,發展國防,整肅社會派別、山頭.」我也講了:」毛主席革命路線已經取得徹底勝利,要發展經濟,團結大多數.」主席怕(文革)結束,他講:」斗批改還剛起步,鬥爭還有反覆,徹底勝利!還要不要革命?看來,今天我又是少數.」康生、謝富治當即表態,站在主席一邊.當時氣氛很沉悶.總理說:「我對主席的教導、對主席思想的學習、領會還是很差,要很認真總結、檢討,否則,在工作上會犯大錯誤,還迷惑著.」主席講:'總理,檢討不要勉強.黨內有不同觀點、有不同立場,我不驚奇.」他說著就朝屋外走,散步去了.原訂和主席的晚餐也取消了. 事後,總理見了林彪,也打了電話給我,希望能向主席作檢查,緩和政治局常委內部的氣氛.為此,林彪給我打了電話,表示理解總理善意,顧全大局;但又表示:主席聽不得一點不同意見,比斯大林更專制,國家會有災難降臨。
雖然個人記憶不能作為歷史本身來看,但陳伯達的這段回憶,可信度很大.在打倒劉少奇之後,最高層出現這樣的分歧,是在情理之中.林彪和周恩來不約而同地誤以為,打倒了劉鄧及其一大批追隨者,毛澤東的目的也算達到了,應該回過頭來安邦治國了.在林彪、周恩來、陳伯達發展經濟、結束階級鬥爭的要求背後,蟄伏著一句意味深長的潛台詞:劉少奇是無辜的.因為被毛澤東所指責的劉少奇,其罪責無非就是發展經濟,不搞階級鬥爭.非常反諷的是,劉少奇被打倒之後,無論是誰主政,最終都得回到劉少奇曾經做過的事情上去。無論是被打倒的劉少奇還是以後的林彪都不約而同走到了文革的反面。
我們再看看林彪對毛領導的文革態度,林彪死亡後作為林彪罪證的《五.七一工程紀要》真實地記錄了林彪的內心世界:,
「他濫用中國人民給其信任和地位,歷史地走向反面」,「把黨內和國家政治生活變成封建專制獨裁式家長制生活」,「把中國的國家機器變成一種互相殘殺,互相傾軋的絞肉機」.「他不是一個真正的馬列主義者,而是一個行孔孟之道借馬列主義之皮、執秦始皇之法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封建暴君.」「獨裁者越來越不得人心」.「黨內長期鬥爭和文化大革命中被排斥和打擊的高級幹部敢怒不敢言」.「農民生活缺吃少穿」.「青年知識份子上山下鄉,等於變相勞改.」「紅衛兵初期受騙被利用,已經發現充當炮灰,後期被壓制變成了替罪羔羊.」「機關幹部被精簡,上五七干校等於變相失業.」「工人(特別是青年工人)工資凍結,等於變相受剝削.」 ---摘自《五.七一工程紀要》
整個一場文化大革命,還真是幸虧留下了一份《五.七一工程紀要》。數年後,鄧小平回憶這一段不正常的歷史時說:「從1958年批評反冒進、1959年「反右傾」以來,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逐漸不正常,一言堂、個人決定重大問題、個人崇拜、個人凌駕於組織之上一類家長制現象,不斷滋長」,林彪和鄧小平兩個人的說法真有有異曲同工之妙,揭露了那個時代的辛酸,不同的是,鄧小平的說法比較隱諱。
當代對林彪詬病的是林彪大耍兩面派,人前一套,背後一套。可我們仔細想想我們普通人都帶著面具生活,而在一個專制的國度裡的政治領袖人物誰沒有做過違心事說過違心話呢?周總理、劉少奇、陳毅等沒有嗎???在1959年的廬山會議上批判彭德懷,周總理和劉少奇都站在了毛的一邊,而在打倒劉少奇時,周也全力支持。我們能原諒周總理、劉少奇而獨獨對林彪抨擊,不是顯得有失公允嗎?
令人可笑的是數年後把林彪和江青集團一塊批判,稱之為文革的「四人幫」和林彪反黨集團,而事實上這是兩個水火不容的集團,「四人幫」執行的是文革路線, 而林彪集團的政治理念是發展經濟恢復生產,文革新貴張春橋批判林彪集團得力干將陳伯達的罪狀就是唯生產力論,「四人幫」和林彪集團的分歧可見一斑。
林彪和最高領袖在1970年的廬山會議分裂後,擺在林前面有兩條路,一是向毛負荊請罪,歷史上毛和劉少奇分裂後,劉向毛請罪,表示願回老家或延安做個普通農民不再過問政治,但劉都沒有得到善終。林請罪會得到善終嗎?二是與毛公開決裂,他曾和彭德懷是在全黨敢於與毛頂撞的兩個人,林的耿直可見一斑,林是斷然不會乞討的。在林彪出走前夕1971年五一節,毛澤東最後一次上了天安門,卻沒有想到,林彪竟然不辭而別,讓參加五一觀禮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外國賓客不勝驚訝,這其中傳遞出的信息是耐人尋味的,林的個性也凸現。但是無論如何林都不能擺脫其悲劇命運。
林死後,周總理放聲痛哭,我不知道周總理和林彪私交如何,但他們在政見上卻如出一轍,劉少奇死了,林彪也死了,兩個比較傑出的支持者都死了,周現在獨木難支,他還有誰能共商大計反對文革呢?他能不痛心嗎?彼時彼刻,我們的總理一定感到亙古未有的孤獨,為林彪的命運惋惜,也為自己感到嘆息,也為國家的命運擔憂。
時代的悲劇造就了個人的悲劇。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但願那個時代不再發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19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