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攢錢,退休後到法國或地中海邊買座小房子,一個人開個小旅館,畫畫、讀書、做自己愛做的事。」35歲單身女性周穎(化名)的人生規劃中,沒有給家庭和伴侶留下任何位置。
作為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周穎的選擇完全出於自願,「我只是喜歡這樣的生活。」她說。
周穎並非特立獨行,越來越多的都市適齡人口選擇暫時或永久單身。廣東省人口和社會發展研究課題組日前完成的一份報告顯示,該省15歲及以上未婚人口達到2063萬,單身率為31.9%。5年前這個數據是29.9%,10年前則為23.8%。
清華大學博士後、科技社會學家鐘慶才近日則說,進入21世紀初,北京、上海的單身男女已衝破100萬,廣東、北京、上海和武漢等省市,已同步捲起第四次單身潮。
單身潮探源
不少專家把單身潮與男女比例失衡聯繫起來,上述課題組的報告似乎也支持這種看法。
該課題組主要負責人、華南師範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張建武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通過對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廣東未婚人口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其中男性未婚人口為1096萬,佔同齡男性人口34%;女性未婚人口968萬,佔同齡女性人口30%。
新生兒男女比例失衡已成事實。正常的出生嬰兒男女性別比應在103~107之間,而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00年全國出生嬰兒男女性別比為116.86。
結婚成本
除了男女比例失衡帶來的「找對象難」,單身潮出現的一個直接原因,則源於對結婚成本的考慮。年收入超過20萬元的周穎就說,結婚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
周穎現在住著一套40平方米的一居室,2000年買下。那時廣州非常好的地段的房子,也不過5000元/平方米,一套房子僅兩年收入就能搞定。
而現在結婚的話,同地段的 房價已經上升到1萬元/平方米以上,如果按照100平方米的標準購買新房,至少還要補上60平方米的差價,還有裝修、汽車、家電,如果決定要小孩,培養成本更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婚姻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大幅上升,是單身潮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直接成本方面,最早的「三大件」可能只是人們幾個月的收入,而現在光是房子,就是平均年收入的十多倍到幾十倍。
以廣東為例,2002年全省的平均房價還只是3500元/平方米左右,而最近廣東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該省加權平均房價為5160元/平方米。至於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房價大幅增長更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社會學的調查表明,單身潮主要出現在白領和中產階層人群,這些人的一個特點就是注重生活享受,結婚的大額支出,往往構成他們的一個顧慮。
單身經濟面面觀
對於前三次單身潮,張建武認為主要是受政策影響,屬於被動單身;第四次單身潮則屬於主動單身,說明社會的價值取向越來越多元化。
他表示,單身潮的出現和社會正處於轉型期有關。隨著社會轉型完成並趨於穩定,單身率會有所下降,但仍將保持一定的水平,「比如可能穩定在30%左右。」單身人群擴大後的消費結構必然與以家庭為主的有所不同。第四次單身潮主要發生在白領和中產階層人群,這部分人消費能力強,有可能催生以單身人群為目標市場的「單身經濟」。
「單身經濟」概念最早由西方經濟學家FTMcCarthy 提出,只是他將「單身經濟」定義為「單身女性經濟」——「她們是廣告業、出版業、娛樂業和媒體業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因為獨身而且收入不菲,她們是最理想的顧客。與其他階層相比,她們更有花錢的激情和衝動,只要東西夠時髦、夠奇趣,她們就會一擲千金。」
一份媒體調查結果顯示,國內30.35%的單身女性將「攢錢買房子」作為首個消費意向,其次是「買衣服和美容」(佔30.02%)。此外,「職業充電」和「業餘玩樂」分別佔15%。
受影響最大的也許是房地產和汽車行業。小 戶型房和小排量的汽車將大受歡迎。家電、保險、娛樂和旅遊等產業可能是另外受益最大的產業。
而在社會保障方面,單身潮對社會保險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是可能刺激商業保險的發展。
當然,並非所有行業都會從「單身經濟」中受益,嬰幼兒產業的從業者也許就會喪失不少市場。按照專家的估計,目前國內嬰幼兒總人數大概在1.07億,以每個嬰幼兒每年消費5000元計算,整個市場規模總計在5000億元以上。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匡算,「如果30%的潛在父母選擇單身,整個市場空間將減少1500億元。」
原新表示,單身潮出現對消費結構將產生深遠影響,但是消費總量不會下降,反而有可能上升。統計資料表明,單身人口的儲蓄傾向比家庭低,而邊際消費傾向更高。
- 關鍵字搜索:
- 單身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