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史上的經典名作:「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集序〉。(圖片來源:Adode stock)
書法是以文字為基準,根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視覺藝術,在世界藝術史上具有獨一無二的重要地位。它是孔子制定的「六藝」之一,古代士人必備的技藝。不僅是一種應用於生活上的書寫方式,更蘊含精神層面的人文修養、哲學思想和文化傳承等意義。漢字是表意的文字,內涵豐富,造形優美。而書法是線條的藝術,透過柔軟、有彈性的毛筆,書寫出變化多端的線條和協調、勻稱的結構,以及全篇主次、揖讓、虛實、呼應等空間布局,呈現出不同書體千姿百態的藝術風貌。
欣賞歷代精彩紛呈的書法名作,除了體會文字之美、內容意涵,我們更能經由筆墨背後的時空背景、社會環境、作者性情和經歷等,打開新視野,提升人文素養和審美觀,為心靈充電,為生活加分。一起來看看中國書法史上的經典名作:「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集序〉。
王羲之兼撮眾法 修成一家 為萬世宗師
赫赫有名的「書聖」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出身晉朝琅邪(今山東)世族,名相王導之姪。西晉末年八王之亂起,時局動盪,連年戰爭,匈奴入侵導致「永嘉之禍」,迫使北方大批士族「衣冠南渡」。王羲之10歲時隨家族南遷,王導協助晉元帝司馬睿在江南穩固政權,建立東晉,厥功甚偉,大批王家子弟得以在朝廷任職。
王羲之為人胸懷坦蕩,以骨鯁正直聞名。雖背景顯赫,卻生性淡泊,率性灑脫,自述「素自無廊廟志」,朝廷屢次徵召為官也不為所動。揚州刺史殷浩愛其才,多次勸說為國效力「豈可以一世之存亡,必從足下從容之適?」最終打動王羲之出仕,任右軍將軍、會稽內使,人稱「王右軍」。
王羲之的學書歷程由近而古,廣博涉獵,各體皆精。其筆法精妙,結體遒美,唐太宗讚曰:「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尤精研體式,將秦篆、漢隸等不同筆法融於真行草體中,唐朝人稱譽他「兼撮眾法,修成一家,為萬世宗師」。
〈蘭亭集序〉源自上巳節「曲水流觴」習俗
「曲水流觴」源於上巳節水濱「祓禊」,以香薰草藥洗濯除垢以祓除不祥的一種古老習俗,其後逐漸演變為臨水宴飲、郊外踏春等。晉朝名士詩人舉行修禊雅宴時,將清澈的溪流引入人工做的曲折水道,從上游放下以荷葉或其他容器盛裝的酒杯,任其順流而下。當酒杯擱淺時,由最靠近的人取酒飲用並賦詩,如果作詩不成,就要罰喝一大杯酒。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節,會稽內史(即太守)王羲之邀約文人雅士、子弟41人,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蘭亭邊,舉行曲水流觴雅宴,詠物抒懷,盡興暢快,共得詩作37首。大家公推書法、文章和人品最好的王羲之為所作詩句集結成的《蘭亭集》寫序。王羲之在微醺的狀態下,於「崇山峻嶺、茂林脩竹」環繞的曲水邊,以鼠鬚筆在蠶繭紙上一揮而就,寫下流傳千古的行書名篇〈蘭亭集序〉。全文324字,文辭優美,膾炙人口,在文學史上亦具有卓越的地位。
令人扼腕的是王羲之作品幾經歷劫,所剩無幾。唐太宗下令在民間重金徵求遺墨,唯獨不見名滿天下的〈蘭亭集序〉。他命人四處查訪,得知被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的徒弟辯才和尚藏於寺中,遂派御史蕭翼智取,留下「蕭翼賺蘭亭」的民間故事。唐太宗獲得真跡後非常高興,命當朝書法名家褚遂良、歐陽詢和弘文館拓書人馮承素等勾摹數本,分賜給大臣。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