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長講心寒
今天的《羊城晚報》頭版有這麼一條新聞鏈接:2004年,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說過這樣一段話:從1999年至今,我們一共為我國的20萬大學生提供了 12。62億元的助學貸款,然而至今為止拖欠貸款的比例一直徘徊在20%--40%之間,我們是懷著一顆熾熱的心送出我們的幫助,但結果卻令人如此寒心。
借錢不還,除了銀行方面缺乏適當的措施保證借貸人還款外,看來與借貸人的還貸意識有關,大量的人逃避歸還貸款,如果要靠打官司,銀行自然是無能為力的,在沒有其他強制措施的情況下,銀行看來要自己背這筆帳了,作為中央銀行的行長,喊喊心寒似乎也說得過去。
寒心12億?
我們不是什麼都強調中國特色嗎?如果把這件事放到中國這個大背景下,這行長為這區區12億,大喊寒心,老道倒覺得有點小題大做了。道理嗎,簡單得很。
如果為這12億就要寒心,我看我們的行長大人怕是早就該上吊了,5年放了12億助學貸款,平均一年就2億多,就算按最高40%拖欠比率算,一年為此銀行也就損失不到一個億(要知道拖欠還並不意味著一定不還),只要是中國人,就知道對中國的銀行來說,一個億的歹壞壞帳算個啥。據說現在銀行歹壞帳保守估計在 20-30%之間,幾年內我們的銀行官僚們可以弄出幾萬個億的呆壞帳,所以就算這12個億一毛子都收不回來,在銀行的總不良資產中連個零頭的零頭都挂不上。就此而言,老道說若為這12億,周大人就要寒心的話,那為那不斷出現的以萬億為單位的不良資產,說要上吊,怕是一點都不過分。上次審計,廣東南海一個私營企業老闆就從銀行貸出70幾億,周正毅一人幹了一百多個億,那時你寒心了嗎?
最有價值的12億
如果周老闆的話意味著對助學貸款的收緊,老道說,這是最無恥的誤導。在中國現有銀行制度下,就算這12億有40%即將近5億元收不回,它也是在銀行龐大的不良資產中最有價值的不良資產,因為它至少幫助20萬大學生磕磕碰碰地完成了學業,相對與被貪官貪污腐化掉,被政績工程掉,誰敢說這12億不是最有價值的,對國家,對社會!雖然說,因為申請到貸款的是少數學生,似乎佔用了其他人的資源,不還貸款對社會其他成員來說,顯得不夠公平,但相對其他銀行不良資產來說,它卻具有對社會最大的意義。
不具備道德追問的資格
中國的銀行說是商業化,實際上卻類似於某**的小金庫,書記、市長批了條子,銀行不貸也麼(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央行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