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坎兒井

 2004-09-22 16:2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素稱「火洲」、「風庫」,氣候極其乾燥的吐魯番,很久以來就出現大片的綠洲。這奧秘之一,就是在吐魯番盆地上分布著四通八達,猶如人體血脈似的坎兒井群和潛流網路。
「坎兒」即井穴,它是把盆地豐富的地下潛流水,通過人工開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坎兒井由立井、暗渠、明渠三個部分組成,在盆地邊緣由高向低打若干口立井,再將立井逐次從地下挖通邊境成串,水便從地下引出地表。

坎兒井群是一種結構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統。它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一種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豎井的深度和井與井之間的距離,一般都是愈向上游豎井愈深,間距愈長,約有30至70米,愈往下游豎進愈淺,間距也愈短,約有10米到20米。豎井是為了通風和挖掘、修理坎兒井時提土之用的。暗渠的出水口和地面的明渠聯接,可以把幾十米深處的地下水引到地面上來。

據記載,漢武帝時在今陝西大荔縣修筑龍首渠,於商顏山(今大荔縣北的鐵鏈山)開鑿十餘裡的隧洞工程,運用了井渠法:"因岸善崩,乃鑿井,深者達四十餘丈,……井下相通行水。" 漢通西域後,塞外乏水且沙土較松易崩,就將「井渠法」取水方法傳授給了當地人民。坎兒井的發展和應用是由「井渠法」而來。坎兒井適應當地易滲漏和蒸發快等特點,後來逐漸趨於完善,發展為適合新疆條件的坎兒井。成為古代新疆地區的主要灌溉設施。

新疆大約有坎兒井1600多條,分布在吐魯 番盆地、哈密盆地、南疆的皮山、庫車和北疆的奇臺、阜康等地,其中以吐魯番盆地最多最集中,達1200多條,總長超過5000公里。參觀過坎兒井的人,無不為它設計構思的巧妙,工程的艱鉅而讚嘆。在乘坐的汽車臨近吐魯番縣城時,在那鬱鬱蔥蔥的綠洲外圍戈壁灘上,可以看見順著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圓土包,形如小火山錐,坐落有序地伸向綠洲。這些就是坎兒井的豎井口。假如從高空俯視,這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結的項鏈,扮點著吐魯番這個古老的土地。

吐魯番現存的坎兒井多為清代以來陸續興建的。據史料記載,由於清朝的倡導和屯墾措施的採用,坎兒井曾得到大量發展。清末大臣林則徐在吐魯番時,對坎兒井大為讚賞。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正月,林則徐赴天山以南履勘墾地,途經吐魯番縣城,在當天日記中寫道:「見沿途多土坑,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橫流者,由南而弱,漸引漸高,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 坎兒井的清泉澆灌滋潤吐魯番的大地,使火洲戈壁變成綠洲良田。

然而,今天,坎兒井卻面臨著滅頂之災。據報導,從今年新疆坎兒井研究會第四屆三次理事會上得知,目前吐魯番地區的坎兒井的現狀十分令人擔憂,從1957年的1237個減少到現在的404個,照這樣的速度下去,不到23年時間坎兒井將會完全消失。作為新疆最古老的地下取水方式之一,這項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地下水利工程,目前受諸多原因影響,自然生態平衡已受到較大的破壞。主要原因是隨著近年來現代水利工程的興建,地下水補給量逐年減少,加上過度的地下水開採,使水位下降,導致坎兒井逐漸乾涸。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