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東西兩岸齊學漢語 「中文熱」熱遍美國

 2004-09-09 18:0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我很喜歡吃中國菜,尤其是上海菜和廣州菜,北京菜就沒有那麼好吃。」學了六年多漢語的馬雷(Raleigh Martin)用流利的中文對《華盛頓觀察》週刊說。雖然剛剛上了一年大學,但他已儼然是個「小中國通」了。
像馬雷這樣從初中就開始學中文的美國人在華盛頓蘭頓私立學校(Randon School)並不少見。隨著美國人學中文的興趣越來越濃,不但是美國學校中開設的中文課越來越受歡迎,就是在美國各地的中文學校也日益「紅火起來」。

「美國人對中國的興趣在不斷提高。」美國希望中文學校的老師臧國華在接受《華盛頓觀察》週刊專訪時說,「當然這不是因為他們跟我學中文後興趣提高,而是中國在整個國際上的影響力日益提升,這促使美國人想更加瞭解中國。另外,對中國移民的孩子來說,父母的壓力是他們學習(中文)的主要動因。」

五花八門的學習動機

今年16歲的馬龍(Michael Defranco)學中文已經四年了。他的曾祖父從中國飄揚過海來到夏威夷落戶。傳到馬龍這一代,除了血緣上的聯繫,他對中國的語言文化知之甚少,但是學習中文給了他一個重新「尋根」的機會。

如果說馬龍是因為家傳淵源而選修中文的話,他的同學桑捷(Andrew Sheineson)更多地想到的是自己的未來。「我將來想為美國政府的外交部門(foreign service)工作,因此,講流利的中文對我很重要。」他對《華盛頓觀察》週刊說。

「我做了一下統計,大概20%的美國人學漢語是因為家庭的原因,比如他們的丈夫或妻子是中國人,他們需要和自己的配偶或配偶的家庭用中文做簡單的交流。」洛杉磯中華學習中心的校長重參分析說,「另外50%是因為商業原因,還有30%是因為個人的興趣。」

重參說他有一個學生在好萊塢工作。這個學生因為近幾年香港電影登陸好萊塢,因而開始對中國電影產生濃厚的興趣。這一興趣,他開始學中文,希望能更容易地看懂中國的電影和電視劇。

除了這群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還有一批「小移民」也加入了學中文的行列。美國東部的希望中文學校是圍繞馬里蘭大學的校區建立起來的。它的生源很多都是中國學生或是移民的孩子。

「華人的孩子來是因為父母不希望子女忘掉中華文化。學好中文之後,至少可以瞭解自己的傳統。」臧國華介紹說,「另一方面,從實用的角度來講,這群孩子將來上大學、找工作時,懂中文,就多了一項便利的工具。」

「龍是我的屬相」

曾在上海進修中文的馬龍對中國的「茶藝」津津樂道。他在上海期間,雖然中文還不流利,而中國大部分人也不能用英語與他進行交流,但是接待他的中國家庭懂英文,還特別用中國罕見的「白茶」招待這位遠道而來的貴客。馬龍對中國人的盛情唸唸不忘。

「我在中國買了寶劍,還有茶壺,準備回美國泡白茶喝。」他興致勃勃地說。

與馬龍相比,馬雷對中國文化的瞭解要深入得多。他曾三次參加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組織的暑期中文培訓班。今年夏天,他又第四次來到中國。學習之餘,馬雷瀏覽了半個中國,去過北京、上海、香港、西安,珠海,成都、桂林等很多城市。

「我還去過西藏。」馬雷說,「那兒特別漂亮,只是我發生了食物中毒,吃了兩三天藥才好。」他覺得,沒有能遊覽西藏更多的地方是個遺憾。

經過豐富的遊歷,馬雷已經在為自己的「中國生活」做設想,「如果我將來要住在中國,我會選擇北京,那裡的歷史文化最有意思。北京有中央政府,還有很多大學。就像在美國住在華盛頓一樣,是政治文化中心。但我覺得,風景最漂亮的地方還是桂林。」

馬雷說,他現在最感興趣的是中國的文字。「一開始學中文時,我覺得把每個字都背下來特別難。」但現在已經掌握了2000多的漢字後,能知道每個字的形狀讓他欣喜不已,同時也體會到了學漢語的樂趣。

令人驚訝的是,馬雷對中國電影還頗有見解。「我以前很喜歡張藝謀的電影。但是,這次在北京看了他的新片《十面埋伏》,覺得不好。」他充滿稚氣地說,「我最喜歡的導演現在也不好了,所以我現在不太喜歡中國的電影了。」

桑捷與馬龍、馬雷一樣,在幾年的中文學習中開始用自己的心靈感受這個神秘而有趣的東方國度。雖然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方式各不相同,但是都著迷於中國獨特的魅力。就連他們的名字也都帶有頗為地道的「中國味兒。」

「龍是我的屬相。」出生於龍年(1988)的馬龍很喜歡他的中文老師起的這個名字。

中文是「有點奇怪的語言」

針對美國人在學習中文時不同的目的和層次,美國的中文學校各有專攻。成立於1993年6月希望中文學校以教授標準現代中文、漢語拼音和簡體漢字為招牌,十年間從成立之初的30多個學生、幾個老師,發展到現在擁有5個校區、1個少兒藝術團、1個體校、200多名老師、2200多名學生的大學校。

「我們主要採取週末語言授課的方式。主體學生的年齡從3歲半到18歲,佔到學生人數的90%。」希望中文學校的理事長姚遠對《華盛頓觀察》週刊說,「他們中大部分是中國移民的孩子,美國家庭領養的中國孩子大概佔到5%,美國成年人只有大概2%。」

與之相反,洛杉磯中華學習中心招收的學生大都是美國成年人。校長重參說,「我們主要是以網路宣傳的形式招收學生。教授的內容主要是國語普通話,以一對一的私人教學方式授課。」

「一般來講,十個美國人學中文,有六個都不願意學漢字。」重參說,「對這些學生,我們就不教漢字了,以口語教學為主。」

重參的感覺在桑捷那裡得到了印證。兼修中文和日文的桑捷覺得中文更難。「日文的句型對我更容易,而中國的漢字很複雜。」他說,「漢字不太難寫,但是很難辨認。」

其實漢字並不是最難的。無論是中文學校的老師,還是學生,都異口同聲地說,中文的發音最難學。臧國華說:「雖然只有四個聲調,但是在美國學生看來,總是會混。有時,同一聲調有不同的兩個字,而不同聲調代表的字也不一樣,尤其學多了,就容易『串』。」

「除了要多練習聽說之外,有時我還要靠猜。」桑捷說。

為了幫學生攻克「聲調關」,臧老師經常在授課中做一些字與字的比較,提醒學生注意發音之間的差別。更重要的是,中文學校要培養美國人學中文的興趣。

「這裡更像個社交場合,而不是教室。」臧國華說,「老師和學生就像朋友一樣。大家就是在學中玩,玩中學。從我這個班看,學生們都很喜歡學,而且不斷有新生加入。」

在桑捷眼中,中文是「有點奇怪的語言」,學起來很有意思。因此,雖然他現在所在的高中不教授中文課,但他仍請過去在蘭頓的中文老師為他做課外輔導。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