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教育從小開始
在韓國,培養孩子熱愛自己的國家,是每個幼兒園的自覺行為。國旗是一個國家尊嚴和榮譽的象徵,韓國任何一個機關、團體、學校、企業都有懸掛國旗的旗桿,甚至居民小區的公寓,無論樓層多高,每家陽台上也都有一個懸掛國旗的插口。3月1日是韓國紀念「抗日三一運動」的日子,家家戶戶都挂國旗。那天,記者剛一出門,就見一個小姑娘在哭。原來她看到別人家都掛上了國旗,惟獨自己家沒有挂,急得直哭。她對公寓警衛說:「我爸媽出去購物,忘了挂國旗,我個小,沒法把旗插上,請叔叔幫幫忙。」當警衛把旗插好後,小姑娘破涕為笑說:「幼兒園老師說了,愛國旗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韓國人愛國,還表現在對本土的熱愛。「身土不二」是韓國隨處可見的廣告詞,意思是說,我生在自己的國家,擁有養育我成長的國土,而生我養我的土地上生產的東西才是最適合我的。在幼兒園,這也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
記者在漢城西大門區城北幼兒園看到,那裡的牆壁上畫著許多韓國的特產,如「韓牛」(韓國產的牛)、「竹蟹」(韓國東海岸盈德特產)、「唐津大米」等。此外,學校還會經常組織孩子們參加一些製作本國傳統食品,如大醬之類的活動,以培養他們的鄉土感情。
對於本土產品,韓國人更是情有獨鍾,家長和孩子都以吃本國的糧食、蔬菜、水果等食品為榮,雖然超市裡國產「韓牛」比進口牛肉要貴,但買的人卻很多;掛著「本土正宗」招牌的餐館更是顧客盈門。在孩子們的印象中,熱愛本土就要用國貨,他們從小接受的也是這種教育。一日,記者與韓國朋友崔先生聊起外國車為何在韓國賣不動時,崔先生12歲的兒子搶先說:「我爸可愛國了。況且國產車又好,幹嗎要買外國的?」看來,愛國情節在韓國確已成為民族共識。
社會大課堂的「活教材」
除了讓青少年在學校接受正規的民族傳統教育外,學校和家長更注重利用社會大課堂,對孩子們進行活生生的現場教育。
韓國人把遍佈全國各地的事跡地和文化遺址視為「活知識」的嚮導。韓國共有165處事跡地和文化遺址,每逢節假日,韓國人就會全家驅車前往那些社會大課堂接受愛國教育。韓國麗水的「李舜臣將軍事跡地」便是青少年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李舜臣是韓國著名的抗日英雄,他利用自己發明製造的「龜船」,在麗水一帶與日寇作戰,給日軍以重創,為保衛祖國江山立下大功。關於李舜臣的事跡,韓國孩子們在課堂上也學過,但課本的內容比較枯燥,留給孩子們的印象也是抽象的。而在李舜臣事跡地,孩子們不僅可看到當年令日軍喪膽的「龜船」實物,還可以看到實實在在的遺物和史料,學到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活知識。
除教育基地外,韓國還有170多個少年修煉院(夏令營),有體驗農民生活的,有到工廠企業參觀學習的,有參觀歷史古蹟的,還有領略大自然風光的。通過夏令營活動,既加深了學生們對社會的瞭解,又增強了他們團結互助的精神,同時還修煉了身心。另外,韓國還有7處世界遺產,它們都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學生來到這裡,瞭解其文化淵源,增強對祖國的熱愛。
學會做人才懂得如何愛國
韓國人認為,愛國主義教育不能只靠枯燥的說教,只有學會做人,才懂得如何愛國。尊老愛幼、尊師敬長、對客人彬彬有禮,是我們東方人的傳統美德,這在韓國教育中體現的尤其充分。韓國幼兒園的教育形式多樣,但最初的教育是從禮儀開始的。韓國幼兒園都有專門的禮儀室,裡面有韓式傢俱、傳統的民族服裝等。禮儀課則包括如何向長輩問候、小朋友之間如何打交道、吃飯時的禮儀、過年過節走親戚時的禮儀、向老人敬茶時的禮儀等。有的幼兒園還開闢了家政活動室,幼兒自己動手學做小點心,在教師指導下蒸熟後,請客人品嚐。
目前韓國仍保留著230所「鄉校」,作為向青少年進行「人性教育」的「現場教室」,每年寒暑假時向學生開放。「鄉校」主要對學生進行5個階段的「四字小學」教育(指中國孔子為培養孩子所著的「忠、孝、禮」啟蒙教材)。「鄉校」老師則是當地農村的儒教學子,深受尊敬。他們對學生進行「父母有命,俯首敬聽」、「愛民如子,為國盡忠」、「一杯之水,必分而飲」、「行必正直,言則信實」等教育,培養他們講究孝道,正直做人,團結合作,為國奉獻。在教育孩子時,儒生們還親自把上述內容編成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使孩子們願聽,且不忘。韓國在廣大農村對孩子進行基礎人性教育的做法,為他們將來做人奠定了基礎。
- 關鍵字搜索:
- 身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