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教育應該國家大力投入,從實質意義上實現科教興國的戰略口號。理由如下:
1.我國目前的地區貧富差距、城鄉貧富差距、階層貧富差距最大程度上都是改革發展過程中的不平衡和不公平帶來的,而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平競爭下的優勝劣汰所致,所以誰也不能漠然對待那些窮困到受不起教育的貧困山區、農村以及下崗人群的孩子。
2.如果按現在的教育產業化發展下去,在我們的社會中要成功,則僅僅依靠,先天因素,或者說出身,那麼這種以血緣、出身決定社會地位的社會模式不又回到封建社會的低級狀態了嗎?這難道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悲哀嗎!在目前的社會條件下,至少要保證貧苦層次後代的受教育的機會,讓他們可以同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或者不落後太多,這樣才是社會起碼的公平,也同時保證了社會比較健康的發展。保障了優秀人才可以參與管理社會,作更大貢獻的的社會良性發展要求。
3.一個國家若想真正的獲得長期健康高速的發展,就必須重視教育,對教育大力投入。「藏智於民」,從某種程度上比「藏富於民」更為重要。然而,我國目前的教育經費所佔國家財政支出比例實在是低的可怕,印度為20.8%(1969年),日本為22.3%(1975年),世界水平一般為 15∼20%,而中國一直沒有達到過5%(其中1971年只佔4%,為世界倒數第一,而最近兩年更不足2%)。難道是因為我們是發展中國家,還比較窮,但是印度顯然比我們更窮,為什麼他們可以如此大幅度的投入。我們是不是更看重了現代化的表面文章,而忽視了教育這關乎千秋萬代的深層次發展內涵,抑或是的一個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不能容忍教育這收益在長遠未來而非短期資金效益?
4.算一算教育投入的成本支出,我們究竟承步承擔得起?
雖然中國近些年來經濟蓬勃發展,但教育事業卻是極度落後的,這是不爭的事實。雖然有些政府官員說,中國是「窮國辦大教育」,因此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錢來投資教育,但這種辯解經不住簡單的推敲--首先是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增長速度近10年來幾乎一直穩居世界前列,GDP已與英國不相上下;其次是中國近年來舉辦了一系列國際會議和活動,例如申辦奧運、主辦APEC會議等,其場面之排場、規模之宏大,令世界為之矚目;第三,中國各級官員們的座車,全都豪華無比,像桑塔那之類的普通轎車,連一個鄉長都不願意坐,各級政府機關大樓壯觀巍峨,裝修豪華現代;第四,前不久又傳出國家將投資2000億人民幣將京滬線改造成日本「新幹線」的消息,預示著我國鐵路運輸即將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以這樣的經濟實力,怎麼一提到教育就哭窮呢?這些錢是否應該用於更需要也更應該投入的教育上呢。有人算過,200元可以支付一個貧困孩子小學一年的學費,那麼這京滬線並不是擁擠到不能承受的2000億就是可以資助1.6億貧困兒童念完小學,這不能讓我們動容嗎?
談談國家對教育透入的資金來源問題。
其一,需要提高教育投入在財政支出上的比例。目前來看,財政支出的很大一塊在基礎設施的投資上,但有一些基礎設施已經開始超越中國目前所需,而且基礎設施投資也歷來是超級腐敗的營養池。因此,有必要適當縮小基礎設施投資比例,提高教育投資比例。
其二,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捐贈體系。西方國家崇尚財富,但是也懂得如何有意義的使用財富。因此歷來就有公眾普遍的自願捐贈教育經費的社會文化,這些捐贈對發展一個國家的教育彌為重要。但是這一點在中國卻很少看到,似乎中國人更習慣把全部的財產留給子孫。因此,推行提倡正確的財富觀念,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捐贈體系,來接受社會團體、企業或個人的捐贈,並監督使用於人民的基礎教育上,尤其是那些老少邊窮地區,教育基本處於荒蕪的地方。
其三,把教育經費儘可能的使用在基礎教育上,提高全國普遍的教育水平,而不應該一味投資在幾個想擠入世界一流大學上。但是這些年來,少的可憐的教育經費,還是大部分被京、津、滬地區所壟斷,國家每年給清華、北大的教育撥款都在幾十億以上,名目是建立世界一流大學,先不說離目標越來越遠,就是建成了,能證明中國的教育水平世界一流嗎,最需要教育投入的地區得不到投入,你越有錢的地區我就越給你,馬太效應應該用在教育領域嗎?
耳裡總是聽到這樣的口號,「窮啥不能窮教育」,但是事實上只有教育是可以一窮再窮的,因為教育荒無的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現惡果的,但是如果我們坐視,也許災難會來得很快,也會非常之可怕。無論如何,我們是應該思考些什麼,做些什麼的時候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救救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