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年末的時候,紐約的DAILY NEWS 上出現過一條廣告,是關於公司遷址貨品大減價的:「Moving Sale Big Discount! 」。廣告通篇用英文寫就,署名卻是中英文對照的:Pearl River Mart, Inc., 珠江百貨公司。廣告上有一句話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我們將在2003年一月搬到兩個街口以遠的百老匯大道477號( We will relocate to 2 blocks away in Jan. 03 477 Broadway NY )。
然而,正是這只有「兩個街口」的搬遷,卻因此實現了一個由中國人經營了33年、以中國國貨為主的百貨公司,從傳統「Chinatown」到「SoHo」的跨越;也正是這個本質性的跨越,使「珠江」這家百貨公司,徹底匯入了美國的「主流」。
9月13日上午10:00,「珠江百貨」的負責人程先生在位於百老匯大道477號的百貨公司新址二樓茶座,向記者講述了公司這次耗時一年半、投入上百萬的歷史性變遷
主流意識及其代價
新的「珠江百貨」,一進店堂就給人耳目一新之感。無論是採光、用色,還是布局、裝修,都看得出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和SoHo的氣氛很相配。
說到設計和裝修,我們「珠江」不是第一家,更不是太有錢的商家。但是大家心裏有一個共識,就是要想真正融入美國的主流社會,就必須和它的品味、風格相一致。所以我們請了美國的建築師和室內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店最初的時候,我們就向設計師提出了有別於傳統唐人街傳統的「一流設計」的要求。設計師也承諾:只要你完全按照我的設計圖施工,保證你在整條百老匯大道上都不會是二流水準。
程先生回憶起設計「珠江」新店的的經歷:裝修你看不見的,看不出那麼多錢究竟花在了哪裡。比如說這個燈光設計,一般這在百貨公司的設計中比重很高,我們的燈光都是專門設計的、街上商店裡買不到的。所謂融入主流,你就必須注意到每一個細節都要符合顧客的欣賞水平和消費習性。美國人也好,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也好,他們對於燈光的感覺很敏感,也有他們的偏好和習慣。所以我沒有參加多少意見,不是意見好不好的問題,而是你想要接近主流,就不能靠自己把自己提起來,而是要利用紐約這個國際都市裡的頂尖人才和設計專家來實現。
「這個觀念是我們在美國做生意這麼久的經驗總結」,程先生強調說:「紐約什麼樣的人才都有,他們知道主流社會的需要,我們要進入這個環境,就必須遵從這個環境,只有充分尊重才能在競爭中保持不敗,以為自己是出錢的店主就對設計者指手畫腳,就像文化大革命時期『土法煉鋼』一樣不科學。」
再比如店門口的Sidewalk,因為要保持SoHo的歷史風貌,就不能破壞原來的結構,但又要設計得有新意。現在我們店門口的人行道是用透明的玻璃鋪成的,光這個Sidewalk做一下就是20萬美金。這就是進入主流社會必須付出的代價。連我們的建築師都說,真正店主跟隨設計師的Idea,完全按照設計師的意願和圖紙來施工的,百萬分之一,珠江就是這百萬中的「之一」。但是要跳出原來的條條框框,就必須承擔風險、承擔很多不定因素和壓力,包括投資效果方面的壓力。我們下定決心Try the best,結果怎麼樣?結果是:真不錯。
喊口號喊不過日本人
令人倍感興趣的是,這家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創立的純粹的「國貨商店」,其33年的經營歷程,恰恰伴隨著中美關係從71年基辛格的「破冰之旅」、72年的尼克松的「歷史性握手」、79年的「中美建交」這一系列中美關係正常化的歷史事件而發生的。在中美還沒有建立外交關係之前,在美國的中國人,是怎樣將中國的百貨帶進美國、悄悄實現中美貿易「零的突破」的呢?在中美之間還沒有實現貿易正常化的那一段歷史時期,把中國的商品進口到美國來銷售,有哪些不尋常的經歷和風險呢?
「珠江」百貨公司創辦是在1971年,最初的地點是在東百老匯附近,當時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就是想在中美之間做一些生意。開始的時候的確很難,因為當時中美關係還不正常,中美之間的貿易關係就更談不上了,那時候,還不能直接進口中國的東西而只能通過香港進口一些所謂的國貨,而且還有不少限制,比如在關稅上卡你,在進口貨物的品種、質量標準和進口金額的數量上限制你。「所以,開始的時候的確非常難,但當時我們幾個創辦人腦子裡有一個想法是非常明確和一致的,那就是中國和美國這兩個世界大國之間,沒有理由說根本沒有國際貿易」,程先生略微提高了些嗓音,微笑伴隨著撫今追昔的回憶:「那時候,我們也做好了失敗的思想準備,珠江的規模不大,損失也不會太大。我們是9月1號開始的,最早的進貨渠道不是中國大陸,而是香港和加拿大。直到72年2月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以後,我們才開始籌劃直接從中國進貨。當時我們打算去中國參加中國商品交易會,也就是大家說的『廣交會』,但是我們遇到了很多麻煩,特別是到美國移民局辦回美證的時候,也不知道怎麼了,調查和手續上總是出問題,不是說文件遺失了就是說照片不行了,總之移民局會用各種比較文明的方式讓你的心裏感覺到一些無形的壓力」。
「七十年代的中國外貿體系有它的時代特徵,您和當時的外貿官員打交道最大的感受和最有趣的經歷是什麼?」
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那時候的外貿是絕對的「國營」,你做進出口生意就等於是和官方做生意。那個年代的外貿官員不是太注重經濟利益而是強調「政治挂帥」,特別是喜歡聽「好話」,不是說外貿人員的好話,而是說偉大領袖的好話。「這一點我們做不過日本人」,程先生笑著說:「特別是喊口號,我們喊不過日本人。他們有時候為了拿到緊俏的土特產品,會集體排隊、集體宣讀毛語錄。我們經常看見有人當場高呼『毛主席萬歲、萬萬歲』和『為人民服務』的口號,覺得有些奇怪,再一打聽,是日本人來進貨。所以當時中國糧油進出口總公司的紅豆、海蟄皮都被日本人包了。」
拿不到想要進的貨,我們會向外貿公司的總公司反映情況,這時候正好中美關係開始解凍、開始向正常化的方向走了,所以會有管政治的官員出來說話:美國應該發點貨、應該發點貨。
正派經營照樣能做好生意
在「珠江百貨」經營者的理念中,不僅僅只是尊重設計人才和強調購物環境的大力投資,在從初創至今的33年中,「珠江」一直堅守著正派經營和「不會去佔中國便宜」的經營之道。對於這一點,程先生感慨良多:「和中國大陸的外貿人員打交道,我們不搞請客送禮那一套。最多是一支筆、一個計算器,好像一包花生一包糖這樣,有人說我們太老實,沒有現在的一些生意人膽子大。但是世界上有許許多多做生意的路子,就像大家常說的,條條大路通羅馬,不一定非要搞花樣。」
「珠江」從71年創業,到第一次搬遷到伊利莎白街,再到86年搬到堅尼街277號,一直就強調正派經營。「在美國做生意,相對於和在其他地方做生意,好像更好做一些。當然邪門歪道也有,但正道也有,而且很可能正道還多些。只要你努力,肯動腦筋,按規矩做生意還是能生存能發展壯大。而且這一、二十年間,中國大陸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最近十年,個體經濟、鄉鎮企業發展特別快,人人都在開動腦筋,生意就是這樣,只要腦子轉起來,路子就來了。
大陸的變化我們感覺最深,現在做外貿的業務員個個腦筋特別靈,你有任何合情合理的要求都可以提,現在再也不用喊口號了,那最不需要動腦子,但當初那個年代也不是做生意的人要政治化,而是全國都政治挂帥大家都沒辦法。從前是賣家市場,現在是買家至上,現在的大陸外貿公司更加講信用,而且交貨及時產品品質好。
「西方文明200多年,他們比我們更多些冒險精神,敢創新。條件成熟決不放過,條件即使還不太成熟,也大膽搏一下,所以相對創業者來說,他們的成功率比中國人要高。『珠江』經營33年,也是在風險中成長,儘管精打細算是華人的優良傳統,但是只有儘可能地挑戰保守的作風,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留著花白鬍鬚的程先生顯得老驥伏櫪:「當初藝術家搬來SoHo,是因為這地方住房便宜,10年前唐人街的地價房價還比這裡貴很多,現在完全倒過來了,世界最高級的時裝店都把這裡當成了展示形象的窗口,我們華人當然也不能缺席。」
現在經濟不景氣,東西過剩,大家不像過去那樣愛買東西,所以商家就必須考慮怎麼吸引人。裝修只是把硬體設施提高了,「珠江」搬到新地址來以後,軟體方面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我們員工的人員構成和整體素質都有很大的變化。這是現實的需要。店裡的茶樓就是一種新的設計,希望來這裡的客人除了購物,也能有休息和休閑的地方,讓客人感覺進到店裡來是一種享受。
「我們的正派經營還體現在價格上的公道和薄利多銷。上星期NBC來採訪,說原來擔心『珠江』搬了新地方,裝修花了很多的錢,貨品的價格一定漲得很高,結果他們發現這裡東西的價格和一些美國一些大商場比較,還是有十倍八倍的差別,我們便宜。NBC的記者說,所有的東西都好,而最好的,是價錢沒變。」
這時,一個藝術院校的學生要買一面銅鑼,打了八五折還要三百多美金,這要在中國,可能算是天價了。由此也驗證了程先生說的:正派經營,照樣有生存空間。
如程先生所言:雖然店開到了SoHo的百老匯大道,但我們的根還是在中國城。衷心祝願「珠江」在SoHo這個被美國主流認同的世界級時尚「窗口」,充分展示中國悠久歷史鑄就的民族文化,同時也期待著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中國人經營的商店,在美國的主流社會落地生根。
- 關鍵字搜索:
- 珠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