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黨各派想必連夜開會。毛澤東想必徹夜不寐親自執筆起草《救中國於腐敗之中》的緊急宣言,通電全國。--國民參政會想必為此召開特別會議。中共代表想必對國民黨治國無方和反貪無能提出不信任案或彈劾案。--鑒於此案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唯一焦點,各大媒體想必紛紛派遣王牌記者,奔赴出事現場和涉嫌舞弊的省級市級乃至中樞級的領導機構,不遺鉅細,蒐集關鍵要聞,以餉公眾。新華日報想必連篇累牘報導工農兵學商各界對此案的強烈反響和正義要求,連續發表社論和專文,重炮猛轟國民黨。--各社會團體想必紛紛發表宣言,或者號召罷工,罷市,罷課,罷教,或者要求政府迅速查明並公布真相。--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的各位老先生想必不辭辛勞,夜以繼日開會,聽取行政院和有關部會報告,並從各自的角度,就各種重大關鍵問題提出周密的質詢。--行政院大概會很快進行改組,甚至總辭職。有關部會長官想必會引咎辭職,自請裁處。--國民黨總裁想必立即取消一切內外應酬和禮節性活動安排,也許會回鄉掃墓或者閉門讀書。
總之,這種事情如果出在國民黨領導下的舊中國,想必又可以載入史冊,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群眾爭取民主反對腐敗的又一轟轟烈烈的新篇章,成為歷史的轉折點。不過,在共產黨親自領導下,在穩定壓倒一切的新中國,在2000年11月9日這一天,中國公眾只向遠華走私案投擲了冷冷的一瞥。
全社會紋風不動,若無其事,一切照舊。唯一的動靜是當天出版的報紙統統按照領導指示,作了千篇一律的安排:都在規定的版面上,登了兩篇由當局審定的新華社通稿,內容和上一天晚上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目絲毫不差,不多也不少,連標點符號也一模一樣。這就是中國官方對五百多億元大腐敗案發出的唯一的聲音。第二天,什麼動靜都沒有了,連在最高人民檢察院領導的《檢察日報》上,也查不到「遠華」二字,遑論其他。
至於老百姓,老百姓當然沒有聲音。兩年來,老百姓一直蒙在鼓裡。什麼遠華,什麼走私,一無所聞。偶爾在電波干擾之餘,聽到香港和海外播放的一些零星消息,才隱隱約約知道中國似乎出了天文數字的走私案。官方不需要老百姓知道的事情,官方不讓記者採訪的東西,老百姓怎麼知道得了?多謝官方公布,老百姓才有權讀到這兩篇昨天還是絕密文件的稿子。今天官方說已經判處了14個人死刑,可見領導已經下了最大的決心。如果新華社不再報導別的,想必沒有發生值得老百姓知道的別的腐敗案子了。國家的事情,當官的不告訴老百姓,老百姓能知道嗎?當官的沒有叫老百姓開口,老百姓有權說話嗎?聲音不屬於老百姓。倒是眼睛仍然屬於老百姓,有權向大大小小的腐敗投擲冷冷的一瞥。無聲冷對腐敗──這就是中國公眾對遠華走私案作出的最初、最淺、最容易作出、也最容易感覺得到的反應。
中國公眾用無聲對待大腐敗,在無聲中度過了2000年11月9日。無聲冷對大腐敗,意味著什麼?
有人把無聲歸因於執行了十一年的「穩定壓倒一切」的治國方略。這當然是非常精闢的見解。這十一年的穩定,雖然根本沒有、從來沒有、一點也沒有把腐敗壓倒,但是,除了腐敗以外的「一切」,例如民主、自由、人權,例如政治制度改革,確實都被穩定壓倒了,老百姓的聲音顯然也在被壓倒之列。
有人會說這是鄧小平思想的偉大勝利。但未必有許多人同意,至少鄧小平本人不見得會同意。我比較健忘,不過有一句至理名言,「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我至今不敢忘卻。原話是這樣的:「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我分明記得這是鄧小平的話,時間是1978年12月13日,場合是在替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準備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當時,在人民的無聲的壓力下,以華國鋒為主席的中共中央被迫授意中共北京市委趕快發布一個平反天安門事件的決定。無聲的中國頓時沸騰升華為有聲的中國,走出了改革開放的第一步。鄧小平這句話反映了他當時作為革命家的襟懷和智慧。一切有志於高舉鄧小平旗幟的人須知:對於非革命黨來說,鴉雀無聲可能是怪可愛的;但是,對於革命黨來說,鴉雀無聲實在是最可怕的。所以,如果把公眾的無聲稱為勝利,頗有混同於非革命黨之嫌,不可能符合鄧小平的完整的準確的科學的革命的思想體系。
有人說,老百姓看得多了。腐敗和反腐敗都不是什麼新鮮事。年年反腐敗,天天出腐敗。反正它在發霉,在腐爛。見慣了,聽膩了,看透了。這些話,很實在。因此有人認為,無聲反映著民眾的失望,反映著政治冷淡主義。不過濃和淡,失望和希望,總是相對待而消長的。毛澤東打游擊,對東方失瞭望,就開始長征,把陣地轉向西方,叫做「東方不亮西方亮」。打仗是這樣,和平生活也是這樣。讓老一套淡出,很好,意味著對新事物的追求更濃,更強烈。對假惡醜絕望,很好,意味著對真善美懷有深沉的渴望。有人會聯想到魯迅的詩:「於無聲處聽驚雷。」這是好詩,令人回味無窮。無聲是中國的一個特色。中國歷史上,無聲和驚雷確實是以因果關係相繼出現的。無聲之處必有驚雷,至於大,小,遲,早,當然要看各種因素的組合。魯迅是詩人,科學家,思想家。他熟悉低氣壓和暴風雨的關係,深諳中國三千年脈搏的起伏。魯迅的判斷是駁不到的。
驚天大案,無聲冷對。冷對,意味著中國的公眾正在沉思。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無聲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