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秋之交,記者沿著內蒙古西部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烏拉特中旗、阿拉善左旗一線採訪,親見親歷,對內蒙古西部草原的退化、沙化深感痛心,我們彷彿聽到草原求救般的痛苦呻吟。由一味追求頭數的畜牧業造成的過載放牧,已使草原不堪重負。
草原之上難見草
位於烏蘭察布草原西端的達茂旗,是「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家鄉。20年前,這裡還是水豐草美的地方。
但今天我們走在達茂旗希拉穆仁草原上的時候,極目所見,夏日裡的草原竟是滿目赤野,草色難覓。汽車挾塵而走,漫天亂飛的蝗蟲,把前擋風玻璃撞成了「花臉」。偶見一叢綠草,但牧人告訴我們那是有毒的狼毒草,牲畜不能吃,據說這還是草原退化的標誌性植物。草原不長草,牛羊不上膘,成群的山羊骨瘦如柴,走路搖搖晃晃。
希拉穆仁草原是距離呼和浩特市最近的草原旅遊點。但是,我們聽到的儘是遊客們的驚異和嘆息:「草原怎麼是這個樣子?!」他們大部分是從北京、天津、廣東遠道而來的客人。
的確,持續的乾旱使本已脆弱的達茂草原進一步「病入膏肓」。繼前3年大旱之後,今年這裡再次遭受60年不遇的大旱災。截至7月下旬,全旗累計降水量僅為33.5毫米,比歷年平均值偏低57%。乾旱加上持續高溫天氣,還為土蝗的暴發提供了溫床。據達茂旗政府提供的資料顯示,全旗約有135萬畝草場遭受蝗蟲的襲擊。
達茂旗旗委書記那音太介紹說,今年全旗天然草場產草量比正常年景減產了70%以上,因災死亡牲畜已達9.1萬頭(只)。從現在起到明年秋季以前,全旗約有3萬多人口面臨缺糧的困擾。
同樣令人觸目驚心的是:一路驅車,總能看見沙塵暴的痕跡。
在中蒙邊界查干淖爾蘇木所在地,有幾十戶居民中,令人奇怪的是大多數房前都有一座小沙山,一問才知是近兩年清理院子裡刮進的沙子堆起來的。
查干淖爾蘇木副書記布赫達賴說,今年的沙塵天氣是最厲害的,約有40多次,沙塵暴所過之處,表土、枯草及草籽被吹走,草地被沙土覆蓋,部分大口井、牧民住宅被掩埋,今年全蘇木有10餘戶人家舉家搬遷。
惡性循環何時了
在阿拉善左旗穆仁高勒蘇木的草原上,我們看到一位老人孤獨地放牧著一群同他一樣瘦弱的羊群。正午的烈日,炙烤著無遮無擋的荒漠化草地,汗水流滿了佈滿皺紋的臉。老人告訴我們,他叫巴圖,在這裡生活了一輩子。
羊群在光禿禿的荒草地上走的很快。我們陪著老人隨羊群東逐西奔。「大爺,您小的時候,草原是這樣的嗎?」我們和他閒聊。「不,那時候草的高度至少也在腳脖子以上。」「從什麼時候開始,這裡的草就不行了呢?」「前十來年吧,可是最近這幾年情況更嚴重了。今年我已經倒了三四次場,都沒有找到草給羊吃。」「您認為是什麼原因?」「牛羊太多了唄,以前整個嘎查也只不過幾千隻牲口,現在有的大戶一家就有幾百、上千隻牲口。」他接著說:「你看看,這裡已經快成『禿子』的牧場,不要說牛羊吃,就是羊群多走幾遍,第二年春天就只看見風沙了。」
「那麼,您們為什麼不少養點牛羊呢?」「唉!不多養牛羊,我們靠什麼來改善生活,靠什麼來攢錢娶兒媳婦?」老人邊說邊看著草原的遠處。
牲畜既是生產資料,又是生活資料。長期以來形成的單一的「純牧業經濟」使草原要放棄以增畜來增收的傳統觀念,似乎又欲罷不能。
在達茂旗查干淖爾蘇木烏蘭敖包嘎查,牧民圖布興憂愁地告訴記者,他們承包的2000多畝草場,一年不如一年,今年遇到大旱,家裡的300多隻羊全靠買飼草料維持,買飼草已花了2萬多元,而今年羊絨的產量、質量下降,收入由去年的1.6萬元銳減到6000元,現在已欠債2萬多元。
圖布興家周圍的草地,黃沙漫漫,他家的羊圈也在今年一場特大的沙塵暴中被壓塌了。「你有沒有想過搬家?」記者問。「想過,但去哪?到城裡我不會做買賣,到農區我不會種地。」他一臉的無奈。
"天災"還是"人禍"
近4年來,內蒙古西部草原連續遭受特大風災、旱災和蝗災的嚴重打擊。綠野日漸消失,牲畜大量死亡。這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誰在自毀家園?
內蒙古林業科學院副院長楊文斌認為,表面上看是由於超載過牧,不堪重負的草地無力固土蓄水,其實真正的禍首並非牛羊而是人。日益膨脹的牧區人口需要更多的牛羊來養活、來奔小康,因而追求「頭數畜牧業」成為牧區一貫而無奈的做法。但這種以掠奪資源為基礎的粗放型生產模式不但難以使牧民致富,而且正在毀滅美麗的家園。
達茂旗旗委書記那音太告訴記者,根據全旗1954年以來的氣象資料,每10年一個時段的降水波幅、時間分布差別不大,大風日數也沒有大的變化。如此看來,草原退化沙化的主要因素不在氣候而在人為。具體講就是,以放牧為生的人口不斷增加,造成草場載畜量無節制膨脹。
據介紹,達茂旗新中國成立初期只有4000多人口,20萬頭(只)牲畜,到去年底牧區人口達到1.5萬,牲畜數量突破150萬頭(只),牲畜超載至少50%。
同樣,對於阿拉善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經過國內外專家學者10多年的考察研究表明,除去氣候變暖等自然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濫墾亂採、超載放牧、濫用水資源等人為因素。其中最明顯的變化是牲畜數量由20世紀40年代的39萬頭(只)增加到90年代的175萬頭(只),超過自然載畜量3倍多。
早在20世紀八十年代末,長期工作在阿拉善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就對「頭數畜牧業」提出過質疑。事實證明,這種延續了幾十年的經濟發展模式必然導致生態惡化。
草原之上難見草
位於烏蘭察布草原西端的達茂旗,是「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家鄉。20年前,這裡還是水豐草美的地方。
但今天我們走在達茂旗希拉穆仁草原上的時候,極目所見,夏日裡的草原竟是滿目赤野,草色難覓。汽車挾塵而走,漫天亂飛的蝗蟲,把前擋風玻璃撞成了「花臉」。偶見一叢綠草,但牧人告訴我們那是有毒的狼毒草,牲畜不能吃,據說這還是草原退化的標誌性植物。草原不長草,牛羊不上膘,成群的山羊骨瘦如柴,走路搖搖晃晃。
希拉穆仁草原是距離呼和浩特市最近的草原旅遊點。但是,我們聽到的儘是遊客們的驚異和嘆息:「草原怎麼是這個樣子?!」他們大部分是從北京、天津、廣東遠道而來的客人。
的確,持續的乾旱使本已脆弱的達茂草原進一步「病入膏肓」。繼前3年大旱之後,今年這裡再次遭受60年不遇的大旱災。截至7月下旬,全旗累計降水量僅為33.5毫米,比歷年平均值偏低57%。乾旱加上持續高溫天氣,還為土蝗的暴發提供了溫床。據達茂旗政府提供的資料顯示,全旗約有135萬畝草場遭受蝗蟲的襲擊。
達茂旗旗委書記那音太介紹說,今年全旗天然草場產草量比正常年景減產了70%以上,因災死亡牲畜已達9.1萬頭(只)。從現在起到明年秋季以前,全旗約有3萬多人口面臨缺糧的困擾。
同樣令人觸目驚心的是:一路驅車,總能看見沙塵暴的痕跡。
在中蒙邊界查干淖爾蘇木所在地,有幾十戶居民中,令人奇怪的是大多數房前都有一座小沙山,一問才知是近兩年清理院子裡刮進的沙子堆起來的。
查干淖爾蘇木副書記布赫達賴說,今年的沙塵天氣是最厲害的,約有40多次,沙塵暴所過之處,表土、枯草及草籽被吹走,草地被沙土覆蓋,部分大口井、牧民住宅被掩埋,今年全蘇木有10餘戶人家舉家搬遷。
惡性循環何時了
在阿拉善左旗穆仁高勒蘇木的草原上,我們看到一位老人孤獨地放牧著一群同他一樣瘦弱的羊群。正午的烈日,炙烤著無遮無擋的荒漠化草地,汗水流滿了佈滿皺紋的臉。老人告訴我們,他叫巴圖,在這裡生活了一輩子。
羊群在光禿禿的荒草地上走的很快。我們陪著老人隨羊群東逐西奔。「大爺,您小的時候,草原是這樣的嗎?」我們和他閒聊。「不,那時候草的高度至少也在腳脖子以上。」「從什麼時候開始,這裡的草就不行了呢?」「前十來年吧,可是最近這幾年情況更嚴重了。今年我已經倒了三四次場,都沒有找到草給羊吃。」「您認為是什麼原因?」「牛羊太多了唄,以前整個嘎查也只不過幾千隻牲口,現在有的大戶一家就有幾百、上千隻牲口。」他接著說:「你看看,這裡已經快成『禿子』的牧場,不要說牛羊吃,就是羊群多走幾遍,第二年春天就只看見風沙了。」
「那麼,您們為什麼不少養點牛羊呢?」「唉!不多養牛羊,我們靠什麼來改善生活,靠什麼來攢錢娶兒媳婦?」老人邊說邊看著草原的遠處。
牲畜既是生產資料,又是生活資料。長期以來形成的單一的「純牧業經濟」使草原要放棄以增畜來增收的傳統觀念,似乎又欲罷不能。
在達茂旗查干淖爾蘇木烏蘭敖包嘎查,牧民圖布興憂愁地告訴記者,他們承包的2000多畝草場,一年不如一年,今年遇到大旱,家裡的300多隻羊全靠買飼草料維持,買飼草已花了2萬多元,而今年羊絨的產量、質量下降,收入由去年的1.6萬元銳減到6000元,現在已欠債2萬多元。
圖布興家周圍的草地,黃沙漫漫,他家的羊圈也在今年一場特大的沙塵暴中被壓塌了。「你有沒有想過搬家?」記者問。「想過,但去哪?到城裡我不會做買賣,到農區我不會種地。」他一臉的無奈。
"天災"還是"人禍"
近4年來,內蒙古西部草原連續遭受特大風災、旱災和蝗災的嚴重打擊。綠野日漸消失,牲畜大量死亡。這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誰在自毀家園?
內蒙古林業科學院副院長楊文斌認為,表面上看是由於超載過牧,不堪重負的草地無力固土蓄水,其實真正的禍首並非牛羊而是人。日益膨脹的牧區人口需要更多的牛羊來養活、來奔小康,因而追求「頭數畜牧業」成為牧區一貫而無奈的做法。但這種以掠奪資源為基礎的粗放型生產模式不但難以使牧民致富,而且正在毀滅美麗的家園。
達茂旗旗委書記那音太告訴記者,根據全旗1954年以來的氣象資料,每10年一個時段的降水波幅、時間分布差別不大,大風日數也沒有大的變化。如此看來,草原退化沙化的主要因素不在氣候而在人為。具體講就是,以放牧為生的人口不斷增加,造成草場載畜量無節制膨脹。
據介紹,達茂旗新中國成立初期只有4000多人口,20萬頭(只)牲畜,到去年底牧區人口達到1.5萬,牲畜數量突破150萬頭(只),牲畜超載至少50%。
同樣,對於阿拉善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經過國內外專家學者10多年的考察研究表明,除去氣候變暖等自然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濫墾亂採、超載放牧、濫用水資源等人為因素。其中最明顯的變化是牲畜數量由20世紀40年代的39萬頭(只)增加到90年代的175萬頭(只),超過自然載畜量3倍多。
早在20世紀八十年代末,長期工作在阿拉善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就對「頭數畜牧業」提出過質疑。事實證明,這種延續了幾十年的經濟發展模式必然導致生態惡化。
- 關鍵字搜索:
- 內蒙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