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共債務突破警戒線 負債率超過100%(圖)

 2024-11-03 07: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4
    小字

債務
債務。(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4年11月3日訊】(看中國記者蔡思雲綜合報導)關於中共政府的債務規模,中國中央財經大學黨委常委兼副校長李建軍給出了具體數據:130萬億人民幣。若與202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126萬億人民幣相比,其負債率已超過100%,遠高於國際警戒線60%。

10月18日,李建軍在北京2024金融街論壇年會上演講,會議主題為「防範系統性風險與維護金融安全」,他以化債角度探討該議題。

他在開場白中提到中國政府的債務規模時說,截至今年6月30日,地方債務餘額,合法部分有42.23萬億人民幣;城投債、隱形債為57.16萬億,加起來是99.39萬億;中央國債為30萬億。與2023年的GDP 126萬億人民幣相較,中國政府的整體負債率已突破100%,遠高於國際警戒線60%。

李建軍補充,從地方政府方面來看,中國多數省份的負債率已超過國際警戒線300%。其中,天津、重慶、貴州與甘肅的債務負擔尤其沉重。

近日,路透社批露,為了提振經濟,中共中央推出了一連串刺激措施。北京可能在11月4日至8日舉行的全國人大常委會議中,批准未來幾年發行10萬億人民幣的額外債券,其中分3年發行6萬億債券,用於化解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

對此,曾在中國金融機構任職的知名財經博主小翠指出,純粹從救經濟的角度來看,1年發10萬億國債都不夠,因為地方債務、房地產債務等規模過於龐大。

小翠指出,其實發再多的國債也不能解決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因為它不是週期性問題,而是結構性問題。中共官方從來只承認週期性問題,對外總是說逆週期調整,從來不提結構性改革。她直言:「因為改不動,傷筋動骨,還可能把皇上的命都給革了」、「只要皇上不退位,只能看到刺激政策,而看不到改革政策」。

地方債務規模高於中央債務

中共財政部長藍佛安9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上作出「國務院關於2023年度政府債務管理情況的報告」。其中披露,截至2023年末,中共政府法定債務餘額為人民幣70.77萬億元。

其中,國債餘額為30.03萬億元,地方政府法定債務餘額為40.74萬億元。由此可見,地方債務規模高於中央債務。

台灣的國策研究院資深顧問陳文甲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時表示,中共多以基建投資作為刺激經濟增長的主要手段,導致地方政府通過發行地方債籌集資金,以支持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因而增加了地方債務負擔。此外,中共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疫情及其他經濟衰退風險時,選擇擴張性財政支出以穩定經濟增長,導致國債規模逐漸增加。

陳文甲說,中國經濟疲軟,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速不及支出的增速,因此擴大了債務負擔。尤其是地方政府通過發行專項債券支持地方基建和社會保障,這些項目的回報率低,債務累累。加上外部因素,如中美貿易摩擦、全球經濟放緩,也使中共依賴債務支撐經濟增長。

地方債將影響經濟增長及損害金融穩定

國際貨幣網報導,中國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明指出,防范化解系統性風險是當前中國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而地方債風險是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表示,雖然地方債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與結構轉型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其過度積累將造成金融體系風險上升,最終既會影響經濟增長,也可能損害金融穩定。更重要的是,地方債與房地產、央地政府財權事權劃分等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解決起來可謂千頭萬緒,難以下手。

此外,地方債在中國的分布不均衡,經濟發達程度較低的中西部省份通常面臨著更高的地方債。而且,由於中國金融體系目前仍由商業銀行主導,地方債問題與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緊密聯系在一起,一旦處理不好,地方債問題爆發就可能引發銀行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張明認為,要更好地處置地方債問題,首先必須釐清中國地方債的真實負擔與地區分布,其次應該推演地方債問題爆發之後可能引發的潛在風險,最後在上述分析基礎上提出對症下藥式的政策建議。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