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和习近平的“亲密”关系有利有弊。(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先“选拔”再“举荐”,这就是中共式的选举。习近平将亲信李强“选拔”成政治局常委,又“举荐”为国务院总理。外界对成为新任总理的李强议论纷纷,对他能否将中国经济带上正轨持怀疑态度。并且,从李强的人事提名也似乎透出他心里没底儿,其将李克强时代的主要经济、金融和财政官员留任。
对比前五任国务院总理,现年63岁的李强是第一个没有过中央工作经验、没有担任过副总理的国务院领导。由于没有根基,因此他也需要李克强时代的经济官员效力。
3月12日,李强提名了国务院秘书长、国务委员和部长级人员。经过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投票表决后,确认他们的任职。
其中,刘昆为财政部部长、倪虹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易纲为央行行长、王文涛为商务部长,这都是可以影响中国经济的主要官员。
去年10月的中共二十大,易纲由于未成为中共中央委员,外界普遍预计他将退休。刘昆66岁和易纲65岁,两人都已达65岁官方退休年龄,属于到站下车应该去全国人大财经委养老的那批人。但怎奈李强无人可用,只好让他们继续发挥余热。
这也凸显习近平过去十年干掉了众多政治对手的同时,也打断了中共官员的梯队,导致“人才”后继乏力。随着习近平越来越集权,以前各派系从上到下都有不同的队伍,现在各地方官员一眼可以看到晋升的天花板,和“习派”无关联的就没有晋升希望。近2年习近平提拔了不少清水衙门的官员、坐冷板凳的技术官僚,一个原因就是无人可用。另一个原因,是这些官员长期遇冷,一旦被提拔必会对习近平感恩戴德。
而李强在这种情况下走马上任,心里当然会没底儿。
3月13日,李强首秀。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 李强带领四位副总理--丁薛祥、何立峰、张国清、刘国中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
李强共回答了10个问题,包括4个境内媒体提问、6个境外媒体提问,时长近1个半小时。
由于没有中央工作经验、国务院副总理的履历,李强只能多次谈到个人经历,突出自己在地方工作的“成绩”:“我长期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工作,经常有机会与民营企业家交流,对他们发展中的期盼和顾虑还是比较了解的”;“我去年大部分时间是在上海工作,接触了不少包括美资在内的外企高管,他们都告诉我看好上海、看好中国。”
实际上,李强和习近平的“亲密”关系有利有弊。
例如,之前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设立科创板并试点IPO(首次公开募股)注册制,李强利用和习近平的关系,绕过了证监会直接向中央提出申请,这令证监会很恼火。未来,李强会遇到下属部门的一些挑战或阳奉阴违。
而他得到了习近平的信任,但他将对习近平心存感激而臣服。对于中国经济只能修修补补,未必会有大规模的改革或对原有计划推倒重建。这一点,他只能是一个“锔锅匠”。
“锔盆、锔锅、锔大缸.....锔盆、锔锅、锔大缸了.....”,以前人们一听到这个吆喝声,就知道锔锅匠来了。
现在,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基本看不到了,但在早年,无论谁家的碗、盆、缸之类的物件打破,都需要锔锅匠进行修补。经过修补的物件,往往还能用个三年、五年。
别小看锔锅匠,“锔活”也分粗细,拿“细活”来说,早年北京城里的八旗子弟喜欢赏花弄鸟、玩瓷藏玉,一旦家藏的紫砂壶失手碰裂,便找人设法修补,修补的匠人利用裂纹的走向,用金、银、铜锔钉锔出一枝梅或几朵桃花,稍经打磨,修补后的紫砂壶更有艺术欣赏价值,价格也会倍增。
现在不知道李强是不是能干“细活”,但毋庸置疑的是,其面对连年下滑的中国经济,也会深感棘手。
笔者在《“国家账本”公布 这才是习近平的大麻烦》一文中提及,大权在握的习近平开始了第三个任期,站在中共这艘千疮百孔、即将覆没的破船上,试图开启中共新一百年的征程?但中南海也承认,中国经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不断加大。实际上,没钱才是习近平遇到的大麻烦。
中共有四个账本,按收入规模由高到低排序分别是: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以收入规模最高的一般公共预算为例,按照财政部部长刘昆的话说,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2021年增长0.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则增长6.1%。
2022年,支出增幅是收入增幅的十倍,钱去哪儿了?
钱用在封城、封区、封村和封路,用在建方舱医院等隔离设施,用在上百亿次的大规模核酸检测.....这动用了大量的政府财政和医保基金。粗略估算,防疫开支就占了总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
处处都需要用钱,李强的主要任务可能是为习近平的“钱袋子”充实资金,不然对外“大撒币”买通外国政府官员和企业,对内拉拢军方和官员、对付百姓的“维稳”等怎么办?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