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与著名京剧演员言慧珠合影。(图片来源:看中国合成图)
2011年我曾经写过《京剧知识浅谈》,介绍了京剧起源、发展、京剧唱腔、舞台艺术的特点、京剧音乐、各流派代表人物、京剧历史典故等基础知识。在那个长篇文章中,我曾经简要提到梅兰芳的为人、艺术成就等。我现在写这篇文章,是谈梅兰芳的成才之路。
梅兰芳189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家庭,原名叫梅澜。他的祖父梅巧玲,是京剧初创时期的著名旦角演员,是《同光十三绝》京剧奠基人之一。其父梅竹芬是名旦,伯父梅雨田是著名老生演员谭鑫培的琴师。
梅澜4岁丧父,他伯父抚养他到7岁时,开始叫他继承祖业学戏,按理说,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熏陶下,他学戏会有出息。但是童年时的他,是一个“丑小鸭”:相貌平平,个子不高,不擅言语,并没被人看好。伯父给他请的第一个教戏老师是朱小霞,教给他《三娘教子》中一段唱腔,他记不住,朱小霞认为他不开窍,撂(liao)下一句“祖师爷没赏你这碗饭吃”,就不教他了。他的姑母也说他是“言不出众,貌不惊人”。挫折使他长志气,性格变得倔强有毅力。梅澜的伯父待他如亲生子,在他8岁时,梅雨田又请吴菱仙教他。吴菱仙是个很有耐心和爱心的启蒙教师,他教梅澜学基本功,学旦角戏。1904年,梅澜10岁时,吴菱仙把他抱上广和楼剧场的舞台,安排他第一次登台演出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中的织女。这使他对演戏产生浓厚兴趣。
梅澜13岁时,祖母在大年三十儿,给他讲家世。这是他第一次听说他的祖父和父亲的事,奶奶告诫他:“一定要牢牢记住梅家忠厚、恕道的门风”。忠厚就是为人忠诚、老实、和蔼、谦虚。恕道就是待人要善良、忍让、宽容,责己严格,待人宽厚。梅澜牢牢记住了祖母的教诲。也就是在这年,伯父安排他搭班喜连成科班,边学戏边登台演青衣,开始了正式演艺生涯。一直到17岁他才离开喜连成。
在喜连成科班这段经历,为他的艺术生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此时在伯父的安排下,他向茹莱卿学习武功、向陈德霖等学昆曲,向王瑶卿学习花旦,向钱金福学武生。他学戏,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艰辛。例如当时与他同台演出的是著名的,各个行当的前辈演员,如生角谭鑫培、杨小楼,旦角王瑶卿、龚云甫,净角黄润甫、金秀山等。为观摩学习他们的技艺,每天他在开演之前到达剧场。他在舞台的下场门的场面上,琴师座位的后面坐着看戏,越看越有兴趣,一直看到散场才走。在这种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勤奋观摩勤学中,他汲取别人的长处,融会贯通,变为自己的见识。这也是一个开智开慧的过程。
梅澜的憨厚和对学戏的认真痴迷,被喜连成的创办人牛子厚看在眼里,1908年他对叶春善说:“这个少年,日后必成大器”。于是便赠梅澜一个艺名叫梅兰芳。
1911年,梅兰芳17岁,他排演《玉堂春》时,一个京剧票友建议他突破传统唱法,创新唱腔,他接受此建议。这时王瑶卿已先尝试将《玉堂春》一戏中的苏三唱腔改为新腔。梅雨田听了王瑶卿改的新腔,觉得很好,就把它传授给梅兰芳。在伯父的协助下,他们又进一步研究改善苏三唱腔的唱法,使之更加符合剧中人物心理状态,使音乐旋律更优美。他们创新的《玉堂春》,在“文明茶园”首演。梅雨田的胡琴一拉观众就叫好,等梅兰芳开腔演唱后,就更使观众耳目一新,观众喝采声不断,这次演出获得成功,从此梅兰芳这个旦角新秀,就在京城出了名。
梅兰芳在拜陈德霖、王瑶卿为师后,汲取他们的长处,将花旦、刀马旦融为一体创造出了花彩行当。即在他的戏中,将青衣唱腔革新为新的板式,将花旦的身段创编出新的花样,将刀马旦武打设计出具有新创意的套路。梅兰芳的这些创新和改革,正符合了新的历史时期观众的心理需求。
此时正是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初建,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时期,也是京剧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旧戏园子不准妇女看戏。民国以后京剧观众中,一些达官贵人和军阀,携妻看戏,成为时髦。在此之前,京剧观众到戏园子消遣是以喝茶听戏为主,到梅兰芳创新旦角戏以后,无论从唱腔、音乐、舞蹈、行头(服装道具)等都非常优美,而且他演戏非常投入,进入角色后如迷如痴,演艺精湛,观众爱看他的戏。
1913年7月,有一次,戏院将戏单贴出后,观众都知道是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同台演出。但是因为梅兰芳那天有三处堂会,戏院估计梅兰芳来不了了,于是通知观众,表示道歉,观众不答应,正在僵持不下时,梅兰芳赶来了,才使这场风波平息下来。谭鑫培事后对人夸奖梅兰芳,说:“他确实是块好料”。谭鑫培认为的好料是有标准的,就是要具备六个条件,即:嗓音好、会唱、身材好、身段好、面貌好、会表情。得到谭鑫培的认可,就是说他已经具备了这六个条件。
1913年10月王瑶卿和梅兰芳应邀到上海演出。开始演头牌的是王瑶卿,他演老生戏。梅兰芳是二牌。头几天梅兰芳演《彩楼配》、《玉堂春》、《武家坡》大获成功。后来王瑶卿有意扶植梅兰芳,叫他演压轴戏。梅兰芳用了一周的时间,赶排表现刀马旦功夫的新戏《穆柯寨》,教他刀马旦的茹莱卿,此时已经是他的琴师。他们演出一举成功,此时梅兰芳已经名誉大江南北。
1914年梅兰芳第二次到上海演出,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曾编创了一些时装戏,经过这种改革尝试,他感到有不妥之处,就又把京剧改革,着眼于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尝试上来。此时他学习了昆曲,把昆曲的身段表演借鉴到京剧中来。
自1914年至1916年梅兰芳学习和演出昆曲。继而他把昆曲中的舞蹈和表演引入京剧改革中来。1915年10月梅兰芳在北京吉祥戏院,上演新编戏《嫦娥奔月》。这出戏突破了传统的演技和服装设计,使用了舞绸。他的表演使剧情又华丽又传神,优美的唱腔、造型新颖的发型、服饰,载歌载舞的表演,使观众沸腾。盖叫天看了以后对他无比佩服。
在1917年创作的《天女散花》一戏中,他也使用了舞绸,并且借鉴了古典舞使得戏更好看。此戏被当时在中国的日本东京帝国剧场老板、实业家大仓喜八郎看到,引起他对梅兰芳的钦佩,此后梅剧团访日,他就是邀请方。
梅兰芳剧团继推出《嫦娥奔月》之后,又推出一系列新编剧目,如《黛玉葬花》、《麻姑献寿》、《木兰从军》、《红线盗盒》等,梅兰芳在舞台上展现的中国古代不同个性,不同服饰的妇女形象越来越多。这时的观众渐渐地由听戏为主转变为以看戏为主了。
1921年梅兰芳的琴师茹莱卿生病后,曾经为谭鑫培操琴的琴师徐兰沅,转为梅兰芳操琴,从此他与梅兰芳合作达28年之久。徐兰沅的胡琴功力深厚:琴音清澈、圆润深厚、韵味浓郁、平正大方、尺寸严谨、节奏鲜明、柔中有刚。他托腔垫字,与梅兰芳的配合相当默契,随情而转、快慢和谐。我最欣赏的是梅兰芳与徐兰沅共同创作的《贵妃醉酒》,在这出戏中应用的京剧和昆曲传统曲牌最多,最好听。
1922年2月梅兰芳和杨小楼,在北京第一舞台演出新编戏《霸王别姬》获得成功。老戏《霸王别姬》原来是二十多场要连续演两天。梅兰芳等改编后的新戏只有十几场,保留了原剧的精华,调整了角色,增加了新的色彩,一天即可演完。老戏是以杨小楼演的霸王为主,新戏改为梅兰芳演的虞姬为主。这是较大的一次戏剧改革。仅以梅兰芳创作虞姬的舞剑为例,他的剑法就是从几个方面汲取精华,融汇到虞姬的剑舞中,他借鉴了《群英会》中的舞剑技巧,又借鉴了《卖马》中的锏舞,还汲取了太极剑、太极拳的精髓。梅兰芳对虞姬的服装、服饰、化妆等进行了全新的设计,使国画艺术与戏剧服装设计融为一体。在伴奏音乐上,他和琴师徐兰沅反复推敲,包括《夜深沉》曲牌都是那时创作定型的。(待续)
注释:
1.《同光十三艳》,这是见证京剧发展史的重要文物,当时还没有彩色摄影,是清朝画家沈容圃的画作。画面是同治、光绪年间的13位京剧、昆曲名演员,在戏中所扮演的戏剧人物的彩色半身像。类似于现在的演出剧照。
2.堂会,清末民初时,遇到节日日或喜庆事,戏班子或伶人应邀到达官贵族家里,到会馆或王府演戏,叫堂会。
責任编辑: 李云飞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