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治时代以后,日本王陵在强化国民意识形态上,起到了重大的教育意义。(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据宫内厅的统计数字,目前共有七百四十座墓园获认定为天王陵墓,包括古坟时代的大王坟等,分布在一都二府三十县。如果连同分骨所、火葬地、骨灰冢和疑似王陵,总数将达八百九十二处。这些天王祖宗的陵墓现在按照“文化财保护法”,全由宫内厅管理,派遣职员管理其中的四百多所陵墓,每年的维持费和工资大约是四亿日元。虽然战后的天王基于尊重新宪法的精神,拜祭先祖陵墓全属私人性质,但费用却多半出自纳税人。
祭祀天王之日
原则上,现代仍然保留的祭祖活动只限天王与他的直系王室成员参加。除了到陵墓参拜祭祀,东京王居仍设有称为“三殿”的贤所、王灵殿和神殿,让天王在宫里进行拜祭。基于战后《和平宪法》强调“政教分离”,战前法定的《王室祭祀令》被取消,纪念传说记载的日本诞生日“纪元节祭”因而被废止,但它在一九六六年以“国家建立日”之名重新被设立为法定的公众假期。而纪念每代天王诞辰的“天长节”也被轻化为“天王诞生日”,只做为公众假期,没有任何官方的庆祝活动。
换言之,现时天长节与纪元节祭都只是宫中的祭祀,与国民的关联性则暧昧不明。
备受质疑之处
上述几百所王陵大多由宫内厅管理,不许国民参观和研究。也就是说,这些王陵是不是真的埋葬了古代天王,只有宫内厅才有判断权,纵使外界诸多怀疑,但无从下手去解惑。因此在日本国内,一直有不少学者和质疑天王制存续必要的人士,批评宫内厅大搞神秘主义,继续神化天王。但也有保守派认为这么做合乎国家利益,是维护国体的妥善处理之法。
接下来要说一个更吊诡的事实。上述几百处陵墓,其实是在明治维新后才获得官方认证的,这不过是一百五十年前的事。更有趣的是,在王家制度里,除了照例拜祭供奉王祖天照大神的伊势神宫外,天王家并不存在祭祀先王的习惯。即使是传说中的初代天王神武天王陵寝(即现时的橿原神宫),也是在幕末时期,才获得确认并得到朝廷和幕府下令修葺,史称“文久修陵”(一八六二年)。在这之前,历代朝廷可以说根本不关心也不在乎神武天王陵寝。
橿原神宫:幕末时代,幕府与朝廷为了振奋人心,高举“天王神圣,以抗外敌”的旗帜,在现在的橿原市找到一个山丘,做为第一代神武天王的王陵,即现在的橿原神宫,这里在明治时代至二战前,一直被视为圣地。(图片来源:时报出版)
“文久修陵”的背景与当时欧美国家强烈要求日本开国,引发国家有识之士不安有关。当时的发起人宇都宫藩主兼幕臣户田忠恕,希望藉修复神武天王陵来团结国家人心,集结力量,一致对外,获得幕府与当时在位的孝明天王认可。话虽如此,不论是发起人户田忠恕,还是幕府与朝廷,均没有确实证据证明现在的橿原神宫就是神武天王陵,因为历来没有拜祭神武天王的定例。坦白说,“文久修陵”只是基于国家危机,以及当时盛行的尊王攘夷思想,突然发起的政治行动。
文久修陵之意义
即便如此,自“文久修陵”起,由政府主导的各天王陵修葺工程,陆续展开,从较著名、象征国家光荣又有文献可依(但不代表可信)的陵墓开始(如天武天王陵、神功王后陵和持统天王陵等),扩展到古坟时代的大王古坟。幕末至明治时代的修陵活动其实是展现“尊王攘夷”的一个行动,而且持续了数十年。
此外,除了修陵,国家祭祀仪式也随之展开。一八七○年,“圣忌御祭典”、“御追祭定则”等法规先后完成,经过三十年反复检讨修改后,明治政府终于在一九○八年九月制定了上述的《王室祭祀令》,规定每年必须举行的国家祭祀日子,也直接影响到国民生活。同时,这些被认证的“王陵”,一律被神化为“圣迹”,获得格外保护和尊崇,成为当时“政祭一致”的具体体现。
天王以国家之主、王祖子孙的身分拜祭诸先帝,使大多数在国民心中不足一提的历代天王获得大跃进式的重视,配合以《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为基础的国史教育,这些王陵成为了日本国民学习国史时的“实物教材”和信仰象征。这些突然升价十倍的王陵,自明治时代以后,在强化国民意识形态上,有着重大的教育意义。
但进入二十一世纪,王陵再次远离百姓的生活和视线,成为一座座只可远观,但不知其详的山丘。
(本文删节自:胡炜权《解开天皇秘密的70个问题第一部+第二部套书》,时报出版,2019)
責任编辑: 云淡风轻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