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医师讲堂】晋朝医学家王叔和(图)

 2019-07-20 01:2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王叔和不但精通中医经典方书,而且于脉学颇有研究。
王叔和不但精通中医经典方书,而且于脉学颇有研究。(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王叔和,名熙,西晋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个性沉静,博通经方,早年随族南下荆襄,投奔王粲,与名医张仲景弟子卫汛要好,晋武帝时为太医令

编修整理《伤寒论》

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王叔和做出了二大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总结汉以前有关脉学之成就,是现存最早脉学专书,书中总结脉象24种,又论述三部九候、寸口脉等,对古代脉学影响甚大。

张仲景《伤寒论》,因战乱而散佚零乱,几至失传。王叔和重新加以编次,使之不至湮没。张仲景之学借由王叔和之编修整理,得以保存下来。

《伤寒论》经连年战争,许多书简都散落佚失不全,作为太医令的王叔和下定决使这部奇书恢复其真正面貌。于是他搜集张仲景旧论,加以整理和修复,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伤寒论》。

金朝成无己称:“仲景《伤寒论》得显用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宋朝林亿曰:“仲景之书及今八百余年,不坠于地者,皆其力也。”清朝徐大椿称:“苟无叔和,焉有此书?”王叔和承上启下,实是功不可没。

脉学专著——《脉经》

王叔和32岁被选为魏国少府太医令。魏国少府中藏有大量著名医典与医书,以及历代经验良方。王叔和当太医令时,阅读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再经几十年的研究,吸收扁鹊、华佗、张仲景等著名医学家理论,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写成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计10万多字,10卷98篇,将脉的生理、病理列为24脉象。

清代余嘉锡所著《四库提要辩证》中,推测王叔和为张仲景之亲授弟子,他寻求古训,博通经方。他不但精通中医经典方书,而且于脉学颇有研究。唐朝甘伯宗《名医传》称:“王叔和性度沉静,尤好著述,究研方脉,静意诊切,调识修养之道。”

脉学起源很早,扁鹊就常用切脉诊断疾病。

《王叔和脉诀》,一般认为是六朝时期高阳生讬名王叔和的作品。书中不少内容根据王叔和《脉经》重新编撰。详论二十四脉,并立七表(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之名目。由于易于习讲,流传甚广,影响较大。

王叔和在其《脉经・序》中说道:“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辗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况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者乎!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故伤寒有承气之戒,呕哕发下焦之间。而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遂令末学,昧于原本,斥兹偏见,各逞己能。致微疴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良有以也。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决,合为十卷。百病根原,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该备。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诚能留心研穷,究其微赜,则可以比踪古贤,代无夭横矣。”


来源:看中国周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