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前后养生重点:养肾防寒(图)
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应注意保暖。(图片来源:Adobe stock)
2019年小寒时间:2019年1月5日23:38:52,黄历2018年十一月(大)三十。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以及丑月的起始,时间是在公历1月5~7日之间,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这时正值“三九”前后,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小寒饮食:高热量、性偏温的食物
1、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
属于热性的食物有:鳟鱼、辣椒、肉桂、花椒等。
属于温性的食物有:糯米、高粱米、刀豆、韭菜、茴香、香菜、荠菜、芦笋、芥菜、南瓜、生姜、葱、大蒜、杏子、桃子、大枣、桂圆、荔枝、木瓜、樱桃、石榴、乌梅、香椽、佛手、栗子、核桃仁、杏仁、猪肝、猪肚、火腿、鸡肉、羊乳、鹅蛋、鳝鱼、鳙鱼、鲢鱼、虾、海参、淡菜、蚶、酒等。
2、这个季节的养生原则是敛藏精气,固本扶元,以“防寒补肾”为主,进补食物可选择桃、栗子、大枣、桂圆肉、淮山、莲子、人参、黄芪、杜仲、当归、何首乌、枸杞等。但体质偏热、偏实及容易上火者,则注意凉热的合理搭配。
小寒正是人们加强身体锻练、提高身体素质的大好时机。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宜多进行户外的运动,如早晨的慢跑、跳绳、踢毽等。还要在精神上宜静神少虑、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心态平和。
禁忌食物
1、少食性寒凉的中药,如金银花、薄荷、白菊花、西洋参、沙参、决明子等,以免伤脾胃阳气。
2、切忌各种黏硬、生冷瓜果、冰淇淋、冰冻饮料等。
3、忌各种寒凉食物,如菱角、蚬肉、螃蟹、螺蛳、田螺、柿子等。
冬季里,自然界中的阳气处于一种封藏的状态,天气变得寒冷、干燥。顺应大自然这种封藏之性,早睡晚起,晚到什么时间?要等到日出再起床。因为日出象征着阳气的强壮,此时人动,就不会被寒所伤。
冬季养生总原则
就温远寒,但不是就热,因为,热则开发腠理,也会扰动阳气。小儿、老年人最易受害。为何要闭藏,因为只有藏才能有发,今冬的藏就是为了来年春天更有生气,否则,今冬把一点阳气耗散,明年生机不会壮旺。不光身体要顺应自然,精神也要顺应自然,换言之精神也要保持一种闭藏状态。
小寒应养肾防寒
冬日养生需“养肾防寒”,滋补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之一。小寒养生原则是《黄帝内经》中所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日万物敛藏,养生就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所以冬日养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养肾防寒”。虽然小寒大寒是“进补”的最佳时期,但进补并非吃大量的滋补品就可以了。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滋补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1、补气主要针对气虚体质:如动后冒虚汗、精神疲乏,宜用红参、红枣、白术、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
2、补血主要针对血虚体质:如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嘴唇苍白、妇人月经量少且色淡等,应用当归、熟地、白芍、首乌等。
3、补阴针对阴虚体质:如夜间盗汗、午后低热、两颊潮红、手足心热,宜用冬虫夏草、白参、沙参、天冬、鳖甲、龟板、白木耳等。
4、补阳针对阳虚体质:如手足冰凉、怕冷、腰酸、可选用鹿茸、杜仲、肉苁蓉、巴戟等。阴虚阳盛的体质更宜选用冬虫夏草、石斛、沙参、玉竹、芡实之类、炖汤水进补。
虚不受补有对策
脾胃虚弱是“虚不受补”的主要原因。进补所用的补品多营养丰富,滋腻厚重,而脾胃虚弱的人食用后往往无法很好地消化和吸收,甚至会因消化不良致使身体更加虚弱。
另外,脾有湿邪也是导致“虚不受补”的一个原因。各种滋补品对脾有湿邪的人不仅没有任何补虚的功效,反而容易引起腹胀便溏、嗳气呕吐的不良反应,严重时还会出现湿蕴化火,口干、衄血、皮疹等副作用。
针对“虚不受补”的现象,中医学在总结的进补经验后,得出“冬令进补,先引补”的对策,包括食疗引补以及中药底补。食疗引补,就是用芡实、红枣、花生加红糖炖服,先调节脾胃。而中药底补则适用于脾有邪湿的人,在进补前至少一个月就开始服用健脾理气化湿浊、开胃助消化的中药,先恢复脾胃功能,等到冬令时节再进补。
小寒时进补,可多吃有温养阳气效果的食物,例如芝麻、核桃、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葡萄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