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贸易战目前陷入僵持状态,中国的经济前景扑朔迷离。(图片来源:JOHANNES EISELE/AFP/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8年10月30日讯】美中贸易战目前陷入僵持状态。尽管双方有可能在11月底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进行下一轮关键磋商,但磋商能否取得成果取决于中国愿意做出多大让步,最近中国央行行长的发言被外界视为是发出了积极信号。
独立政治评论员、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邓聿文在《金融时报》中文网的一篇评论文章中,对美中贸易战是否能够在年底前休战做了一番揣测。
他在文中谈到了中国央行行长易纲近期的发言,认为中国政府可能会出台一些实质性改革来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10月中旬,易纲在三十人小组(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对全球央行行长、金融企业总裁、学界代表等人表示,为了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政府会考虑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国内媒体报导,这很可能是中国部级以上官员首次做出这样的表述。
这段时间,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经历似乎恰恰相反。受中国国民经济放缓和贸易战紧张气氛的影响,市场流动资金吃紧,大批民企因资不抵债正陆续宣告破产清算或被国企兼并。
上个月,自称“资深金融人士”的吴小平发文说,中国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逐渐离场。虽然他此前名不见经传,但文章引发了大规模恐慌,有人甚至认为他是代政府传话的“急先锋”。
谈到中国央行行长首次提到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金融学者贺江兵指出,这完全是易纲对上对下都要交差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本来就没有‘竞争中性’这个词,(政府)创造了这个词来故意模糊(它的意图)。如果说你要表达倾向于国有企业或者是民营企业都不好的话,谁都不知道‘竞争中性’是什么意思。如果你的意思是要公平对待的话,那么‘公平’二字就解决问题了。”
易纲发表演讲后的第二天,中国新闻社引述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彭华岗说,经过40年改革开放,国企已在总体上和市场经济相融合。经过改革以后的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是一样的,都要公平使用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这体现了“竞争中性”的原则。
独立经济学者、美国高地智库研究员秦伟平认为,这样的提法反倒是在为国企背书。他说,从近年要求民企设立党支部,到国企入股民企,再到政府通过拯救濒临破产的民营上市公司变相控制其股份,中国目前的经济模式显而易见。
“我相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政府还是会以国有企业为优先。因为之前,(政府)一直在强调要支持民营经济,然后这个‘竞争中性’我相信其实并不中性,然后还是会强调为了国家经济安全,可能有必要继续重点扶持国有企业、给予政策性倾向。”
邓聿文在评论文章结尾说,特习会能否如期上演在于两国谈判队伍可否在这之前敲定出一个拿得出手的“礼品”清单,而习近平带给川普的礼物很可能包括“竞争中性”这个新理念。
金融学者贺江兵的看法更加悲观。他直言,即便贸易战得以尽快解决,仍然无法拯救已经到来的中国经济危机。
“解决不解决已经不重要了,效果会差不多。(中国)应该早解决,现在解决对中国来说已经晚了。现在病已发作,已经病入膏肓了。”
据党媒《人民日报》报导,中国前三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超过了2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近一成。贸易顺差为1.44万亿元,同比收窄近三成。
尽管如此,中美双边贸易额同比仍然增长了6.5%。其中,最近一个季度的增速比上半年还要更快一些。换言之,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在贸易战首轮关税加征之后依然在增加。邓聿文分析,这和美国对华出口增速降低有关,也体现了贸易战对经济数据的滞后反应。
因此,他认为贸易战并未达到美国期望的改善贸易逆差的目的。即便贸易战的锋芒要等到明年才会显现,由于中国正在积极开辟东欧、非洲等地区的新市场,贸易战对中国出口业的影响不会是致命的。但由于贸易战撼动了投资者的信心,中国股市和汇市相继出现大幅下跌。如果他们的信心得不到提振的话,中国经济迟早会出大问题。
版权所有©2006,RFA。经Radio Free Asia,2025 MSt.NW,Suite 300,Washington DC 20036许可进行再版。http://www.rfa.org。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