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郑月娥及港府高官。(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7年11月27日讯】(看中国记者钟灵综合报导)香港中文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黄伟豪日前以“谁来给政府建议?香港没有公共政策学院的奇怪现象”为题撰文,形容香港“有一个很独特和奇怪、完全违反世界潮流和趋势的现象”,认为香港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管治缺陷,而港府在缺乏客观及智慧的政策制订能力下,正面临与中国大陆“政治融合”的威胁。
黄在文中详细分析了香港政府目前施政问题,指出目前港府的管治困局,是“在处理的政策日趋技术化和复杂的年代,由政务官(administrative officer)主导的公务员系统早已超出负荷,但外界的支援却残缺不存。在内忧外患下,谁来给政府有效的政策建议?谁来确保建议的质素?”
黄指出,近年香港不断发生政治争议,令许多人忘记了香港的“城邦双重身分”。黄解释指,在“一国两制”法律层面上,“邦”的身分体现在香港可享有独立的司法、政治制度、人权与自由等权利;而“城”的身分则是香港作为现代化城市,港府有责任为市民提供服务及解决问题。然而,香港目前包括政府在内,都把社会问题的焦点放在其“邦”的身分上,忘记了香港作为“城”应提升政策制订能力的重要。
黄分析指,林郑月娥上任特首后,并不打算重启政改。因此在香港短期内不会再进一步民主化的情况下,港府更应先解决民生难题,维持市民对政府的认受性和满意度。然而在大陆不断透过经济融合、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计划”,以“拉近和模糊化香港和内地的分别的情况下,如果港府再不强化其行政能力、重新提升香港发展的表现、而选择在大陆影响下跟随北京政治脚步,“恐怕长远来说,香港面对被‘政治融合’的威胁,连‘一国两制’也不保。”
黄认为,港府或许意识到有此问题存在,但其反应“未能完全对症下药”,例如林郑提出成立“公务员学院”及“改组中央政策组”,仅是“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因为带有官方背景的智囊,“未必能够给予政府最客观和最具公信力的建议”;而同样道理下,目前许多民间的智囊也具有微妙的政商界背景,而港府亦倾向只接受建制派人士的建议。
黄形容,香港有极大迫切性成立“公共政策学院”,因为“目前的荒谬现象是,当医生要入医学院、律师要入法律学院、工程师要入工程学院,余此类推下,唯独是在香港的政策制订者,在拥有重大责任和权力前,不需要也不易得到相关的知识。”而“没有以大学为基地、以知识与理论为基础的‘公共政策学院’,而只有政府内部和由政商界主导的智囊下,不但阻碍了‘管’、‘学’交流,更不利大学与政府协作,达至以理性分析和以证据为本(evidence-based)的政策制订。”
黄表示,把政策人才培养和政策分析的中枢设于大学而非政府之内,会带来很多好处,“大学的立场较开放、形象中立,避免了很多政治和利益上的冲突。在教学、研究和政策分析及建议上,由于大学要遵守严格的学术标准,及必须结合理论和实证,大大减低了学院沦为“洗脑”或政治宣传工具的忧虑。更重要的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在抽离一点下,大学更能给予现在或未来的决策者更广阔的视野和胸襟。”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