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誰來給政府建議? 學者:香港的奇怪現象(圖)

作者:鐘靈  2017-11-27 16:4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林鄭月娥及港府高官。
林鄭月娥及港府高官。(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7年11月27日訊】(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香港中文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黃偉豪日前以「誰來給政府建議?香港沒有公共政策學院的奇怪現象」為題撰文,形容香港「有一個很獨特和奇怪、完全違反世界潮流和趨勢的現象」,認為香港存在一個不容忽視的管治缺陷,而港府在缺乏客觀及智慧的政策制訂能力下,正面臨與中國大陸「政治融合」的威脅。

黃在文中詳細分析了香港政府目前施政問題,指出目前港府的管治困局,是「在處理的政策日趨技術化和複雜的年代,由政務官(administrative officer)主導的公務員系統早已超出負荷,但外界的支援卻殘缺不存。在內憂外患下,誰來給政府有效的政策建議?誰來確保建議的質素?」

黃指出,近年香港不斷發生政治爭議,令許多人忘記了香港的「城邦雙重身分」。黃解釋指,在「一國兩制」法律層面上,「邦」的身分體現在香港可享有獨立的司法、政治制度、人權與自由等權利;而「城」的身分則是香港作為現代化城市,港府有責任為市民提供服務及解決問題。然而,香港目前包括政府在內,都把社會問題的焦點放在其「邦」的身分上,忘記了香港作為「城」應提升政策制訂能力的重要。

黃分析指,林鄭月娥上任特首後,並不打算重啟政改。因此在香港短期內不會再進一步民主化的情況下,港府更應先解決民生難題,維持市民對政府的認受性和滿意度。然而在大陸不斷透過經濟融合、大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計劃」,以「拉近和模糊化香港和內地的分別的情況下,如果港府再不強化其行政能力、重新提升香港發展的表現、而選擇在大陸影響下跟隨北京政治腳步,「恐怕長遠來說,香港面對被『政治融合』的威脅,連『一國兩制』也不保。」

黃認為,港府或許意識到有此問題存在,但其反應「未能完全對症下藥」,例如林鄭提出成立「公務員學院」及「改組中央政策組」,僅是「換湯不換藥」的做法,因為帶有官方背景的智囊,「未必能夠給予政府最客觀和最具公信力的建議」;而同樣道理下,目前許多民間的智囊也具有微妙的政商界背景,而港府亦傾向只接受建制派人士的建議。

黃形容,香港有極大迫切性成立「公共政策學院」,因為「目前的荒謬現象是,當醫生要入醫學院、律師要入法律學院、工程師要入工程學院,餘此類推下,唯獨是在香港的政策制訂者,在擁有重大責任和權力前,不需要也不易得到相關的知識。」而「沒有以大學為基地、以知識與理論為基礎的『公共政策學院』,而只有政府內部和由政商界主導的智囊下,不但阻礙了『管』、『學』交流,更不利大學與政府協作,達至以理性分析和以證據為本(evidence-based)的政策制訂。」

黃表示,把政策人才培養和政策分析的中樞設於大學而非政府之內,會帶來很多好處,「大學的立場較開放、形象中立,避免了很多政治和利益上的衝突。在教學、研究和政策分析及建議上,由於大學要遵守嚴格的學術標準,及必須結合理論和實證,大大減低了學院淪為「洗腦」或政治宣傳工具的憂慮。更重要的是「退一步海闊天空」,在抽離一點下,大學更能給予現在或未來的決策者更廣闊的視野和胸襟。」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