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四大名旦之一梅兰芳。(网络图片)
接续〈【忆海钩沉】京剧知识浅谈(一)〉一文
(二)京剧的兴衰
上次谈了京剧的形成过程和历史背景,这次讲京剧的兴衰,也就是京剧的发展历史。京剧历史包括形成阶段在内跨越200年。京剧的发展大致可以分几个阶段。
1、成熟阶段(1880~1917年)
从光绪六年到民国六年,这37年间京剧日益发展成熟。
1880年京剧的创始艺术家程长庚去世。他是同光十三绝之一,是当时梨园的领袖人物。但是在这年也诞生了王瑶卿(1880~1954),他后来成为著名的京剧艺术表演家和教育家。人称他为“桃李三千众”。京剧成熟时期正是清末民初,也就是跨越了光绪、宣统(溥仪)和袁世凯在位期间。
京剧成熟表现在它的戏剧语言采用北京语音,演出剧目已经规范化,表演艺术已经程式化,并且在这时期名演员层出不断。
京剧到它形成一个独立的新剧种时,它的戏剧语言,从念白到唱腔的音韵已经规范化了。并且讲究四声、十三辙、尖团字。
在表演方面,昆曲和其他地方戏,扮演戏剧人物的演员分为生、旦、净、丑几个行当。到京剧形成以后,演员的分工更细,如生行分为老生、小生、唱工生、做工生、翎子生、扇子生、穷生等。旦角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等。净行分为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分为文丑、武丑、蓑衣丑等。
京剧的成熟还表现在演员服装和化妆也已经规范化。比如不同戏剧人物的穿戴不同。蟒、帔(pei)、靠、褶(zhe)、衣、靴、盔等都不能乱穿乱戴。比如帝王穿蟒,蟒袍又分为男蟒、女蟒,按花色分也有好几种蟒袍,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戏剧人物穿不同的蟒袍。
又比如褶子,也就是袍子,文小生穿花褶子,穷小生穿素花褶子,武将穿武生褶,儒将穿武小生褶。
头上戴的分为冠、盔、巾、盔头、帽多种。龙冠只能帝王戴,皇后妃子戴龙凤冠,太后戴老旦凤冠。将帅戴帅盔,武将戴倒缨冠,官员戴纱帽,江湖侠客戴罗帕等等。
京剧艺术形成流派也是京剧成熟的标志,上次我提到《同光十三绝》,就是在道光年间就已经出名的十三位名优。这十三个人是,郝蓝田、张胜奎、梅巧玲、刘赶三、余紫云、程长庚、徐小香、时小福、杨鸣玉、卢胜奎、朱莲芬、谭鑫培、杨月楼。到清末又出了老生前三杰,即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三位老生名演员。
程长庚是徽班出身,他在艺术上融徽调、汉调、昆腔于一炉。在道光年间他是三庆班班主,他的代表剧目有《文昭关》、《群英会》、《捉放曹》、《战长沙》、《华容道》等。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等都受其教益,在其后成名。程长庚卒于光绪五年,享年69岁。
余三胜是道光年间春台班的台柱子,同治年间转入广和成。他精文墨,善口才,京剧中的花腔,反二黄就是他首创。余三胜代表剧目有《四郎探母》、《击鼓骂曹》、《乌盆记》等,他卒于同治五年,享年60岁。
张二奎擅长演帝王戏(王帽戏),扮相庄严,唱工独具,他用北京音演唱。他的代表剧目有《打金枝》、《金水桥》、《大登殿》等,他卒于同治三年,享年50岁。
2、鼎盛阶段(1917~1937年)
在老生前三杰之后,一脉相承又出了老生后三杰,即孙菊仙、谭鑫培、汪桂芬。
孙菊仙(生平1841~1931年),他师从程长庚,票友出身,代表剧目有《三娘教子》、《四进士》、《逍遥津》、《完璧归赵》等。马连良是他的弟子,此外,尚小云、冯广和等也曾拜他为师。
谭鑫培(生平1847~1917年),在三庆班时被程长庚收为义子,得到程的亲授技艺,除此之外他擅长吸收别人的长处,他的唱腔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王九龄等唱法之大成。并吸收青衣、花脸、昆腔、梆子、大鼓等音调创立了谭派。他在光绪年间,进宫演戏得到慈禧赏识,清末他已经名扬全国,其代表剧目有《空城计》、《李陵碑》、《击鼓骂曹》、《定军山》、《战太平》、《武家坡》、《四郎探母》、《洪洋洞》、《捉放曹》、《打渔杀家》等。后人学谭派事业有成者有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汪笑侬、周信芳等。
汪桂芬(生平1860年~1906年),曾为程长庚操琴,光绪六年搭春台班唱戏,晚年信佛。他的唱腔深得观众喜爱,称他是“长庚再世”。他的代表戏有《文昭关》、《天水关》等,他的弟子是王凤卿。
清末,除了老生行外,王瑶卿在旦行异军突起。王瑶卿多才多艺,戏路广,旦角各行无一不通。慈禧指定他进宫演戏,常与谭鑫培合演,人称“双壁”,意思是他俩演戏珠联璧合,配合默契。他的代表戏有《十三妹》等。他的传人有荣碟仙、朱碧云、朱琴心等,后来成名的四大名旦均得到他的授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喜连成科班在北京成立,后来改名为富连成。总教习为肖长华。民国期间许多京剧人才,如候喜瑞、裘盛戎、袁世海、毛世来等都是这个科班的学生。以前的戏院不准妇女看戏。到民国初期,允许妇女看戏了,观众增多,戏园子的生意也兴隆起来。这个时期四大名旦登台,创造了各自流派。四大名旦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梅兰芳(生平1894~1961年),出身梨园世家,其祖父梅巧玲是名旦。其父工京昆旦行。梅兰芳早年丧父,他伯父梅雨田把他抚养成大,梅雨田是谭鑫培的琴师。梅兰芳10岁登台演戏,后来他得到王凤卿指导,在上海演穆桂英一举成名。在京剧兴盛时期,他还到日本、俄国、美国演出。他的代表戏有《嫦娥奔月》、《天女散花》、《贵妃醉酒》、《洛神》、《打渔杀家》等。
程砚秋(生平1904~1958年),满族,生于北京,曾拜梅兰芳为师,1932年创程派。代表剧目有《武家坡》、《玉堂春》、《汾河湾》、《游龙戏凤》等。其弟子有新艳秋、王吟秋、赵荣琛、李世济等。
尚小云(生平1900~1976年),北京人,幼年入三乐班,师从孙怡云,出科后,与杨小楼、王瑶卿、余叔岩、马连良等同台演戏。他的代表剧目有《祭江》、《祭塔》、《三娘教子》、《二进宫》等。他很重视培养人才,在北京办荣春社。最盛时学生有400多。为办学筹措经费,变卖房产在所不惜,被梨园行传为佳话。尚派继承人有徐荣奎、李肃春、尚长麟、关喜莲等。
荀慧生(生平1900~1965年),河北人,七岁学梆子,1910年进京,搭正乐班学京剧,师从陈德霖、王瑶卿。1928年入正群戏班,与梅兰芳合作专演京剧,先后与杨小楼、余叔岩、王瑶卿等合作,攻青衣正工,名声大振。他的代表戏有《红娘》、《金玉奴》、《荀灌娘》、《钗头凤》等。他的弟子有童芷苓、关素秋、刘长瑜、宋长荣等。
京剧传入上海的时间是在同治年间,到光绪年间京剧就已经在上海扎根。辛亥革命后海派形成,主要演员有汪笑侬、王鸿寿、欧阳予倩、麒麟童(周信芳)等。
清末民初京剧已经传播到全国各地。在天津,有名老生演员有孙菊仙、纪玉良,旦角有童芷苓、于庆云。武汉地理位置居中,辛亥革命以后南北都有京剧团到此演出。如北方演员孙菊仙、陈德霖、杨小楼、程砚秋、盖叫天、俞振庭、龚云甫、余叔岩、马连良等都到过武汉演出;上海的演员刘永春、王鸿寿、汪笑侬、麒麟童等也到武汉演出。梅兰芳也曾多次到武汉演出。
1914年青红帮主杜月笙为他家祠堂落成,举行盛大堂会,邀请全国名优演出,四大名旦及杨小楼等都到上海。仅《龙凤呈祥》一戏的演员阵容就有梅兰芳、马连良、杨小楼、谭小培、高庆奎、龚云甫、金少山、肖长华等。
在民国以后,京剧演员还到河南、南京、福建、台湾往来巡演。1931年梅兰芳到国外演出;1933年程砚秋到欧洲考察。鼎盛阶段的又一标志是注重京剧人才培养。各地相继建立了戏校。
1919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建了中国第一所戏曲学校──南通伶工学校。请梅兰芳任名誉校长,欧阳予靖任教导主任,学生一切费用由校方承担,有别于以往的科班,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学生除了学戏以外,还学习文化课,学制三年。
1930年在北京开办了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校长是焦菊隐,学制六年,开办10年,学生达200多。该校学生后来成名的有宋德珠、李和曾、王和霖、周和桐、王金璐、李玉茹、候玉兰、高玉倩等。
在山东济南赵太华创办了山东省实验剧院,在这里学习过的有马军介(袁水拍)、崔嵬等人。京剧的繁荣除了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精益求精以外,剧作家编写好的剧本功不可没。例如齐如山、罗瘿公、陈墨香、欧阳予靖、翁偶虹等都是有名的剧作家。京剧剧本不同于话剧剧本,剧作家要有较深的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知识造诣,文字功底深,并且精通京剧规范程序,懂得京剧文武场音乐,掌握演员特点等,才能写出好的京剧本。
責任编辑: 李云飞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