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作神州的华夏大地上,神传文明磅礴而多彩。(图片来源:Pexels)
被称作神州的华夏大地上,神传文明磅礴而多彩:从三皇五帝时的古乐,到先秦的钟磬乐;从西周、春秋时的《诗经》《楚辞》到汉时的乐府;从隋唐的歌舞大曲、宋代的词调音乐、元朝的戏曲杂剧到明清进一步繁荣的民歌、小曲、说唱以及地方声腔的发展,京剧的产生。各个朝代的音乐形式大不相同,曲调丰富而古朴,底蕴各异而隽永。
制乐以法天地
五千年前,黄帝命令乐官伶伦到昆仑山中取竹管吹音,制成十二律,再以凤凰的鸣叫作为基准校音,雄凤声为阳律,雌凰声为阴吕,合称律吕,是世上(传说中)最早的标准音高体系,也是中国人俗称的黄钟大吕。黄帝定音律之后,制作了大型乐舞《咸池》、《云门》,用以歌颂天地的德泽。
唐尧称帝之后,对乐官夔说:“用音乐去教授我国的子弟,人的心志可以用诗表达,诗可以唱颂,用五声、律吕、八音来与诗歌搭配,搭配有序,互相融合,人和神可以相通。”
‘五声’是指宫、商、角、征、羽。古人认为,五声对应宇宙中金、木、水、火、土五行,而五行对应人体中肺、肝、肾、心、脾五脏。自盘古开天的神话开始,中国古代哲学一直认为,人体和天体是相对应的,人的生老病死,就似四季的轮转、宇宙的成衰。尧帝认为,人体中的阴阳两气,可以用律吕来调节,五脏可以用五音来调和,音的规律不能紊乱,就像人的身体各处各司其职,人的心态达到圆转平和,人的机体也可以周而复始的循环,以达到像半神一样的长寿。这与黄帝内经中的“天有五音,人有五脏⋯⋯此人之与天地相应也”遥相呼应,是世上最早产生的音乐具备治疗效用的理论。
唐尧禅位于虞舜,舜作雅乐,使“箫韶九成,凤凰来仪”。那时的人们明白,天地运转有其一定之规,这种玄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智慧是能够使自己了解并顺应天意,在这样的状态下创作的音乐,可与天地万物相沟通。因此“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天地之风气正,则十二律定矣”,这种神人相和的思想成为后来几千年音乐创作的基石。
舜之后,禹至成汤,凡圣王均作乐以法天地、顺天时、和万民。至于周公旦,结合礼乐,进一步规范了人的行为准则。春秋时代,王权式微,强者争霸,礼乐废坏。孔子出世,再一次提倡礼乐的功用。
礼乐以兴教化
尽善尽美,是孔子标志性的音乐理论。他在观看舜帝流传下的乐舞《韶乐》后,发出“三月不知肉味”的感叹,又在比较了周武王制作的乐舞《大武》和《韶乐》后,作出这样的评价:“大武很美,却不够善啊,而韶乐,真是尽善尽美!”
中国古人认为:“德音为乐,无德为声”。“乐由心生”,心怀善良,奏出的音乐能够感动人心。而善不仅体现在精神之中,善是现实世界安定与否的保证。舜帝的另一曲“南风”之乐,其词流传至今,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吹来了,舜帝十分高兴,他为百姓的苦而苦,为百姓的乐而乐。“南风”后来被称为治世之音。“声音与政通”,君王心怀百姓,制作德音,是天下大治的根基,而相反,君王荒淫无道,靡靡之音就会出现,这是天下大乱的肇始。因此孔子将德音雅乐的教化视为至关重要。
此外,孔子还主张乐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奏乐时情感有度不过分,达到心态平和的境界为最佳,这与传统儒家文化的“中和”相呼应,成为中国雅乐的基本韵味意涵。
盛世乐章
至大汉立国,重道尊儒,开辟大一统的盛世。自汉武帝开设乐府署掌管民间音乐起,汉魏以来的皇帝,常派遣官员到中原各地采集民谣,再配上音乐,成为乐府“歌诗”流传后世。来自民间的讴谣带有各地不同的质朴民风,北方豪迈,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木兰辞》“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南方纤柔,如著名的《西洲曲》“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乐府配乐的种类也有相和歌、鼓吹乐、郊庙曲、杂曲的区分,其中相和歌,是以丝竹相和的管弦乐,鼓吹曲,是吸收北方民乐而形成的军乐,郊庙曲是祭祀大典中使用的宫廷礼乐,这些乐曲的演奏,都采用乐器与歌舞相配合的形式。汉魏的音乐,带着圣君的遗德、孔子的寄望、中原各地百姓的心声,在民间和宫廷蓬勃发展着,等待着下一个盛世的到来。
丰富的大唐古乐世界
大唐开国,唐太宗克定隋末祸乱,制《秦王破阵乐》,又名七德舞,七德为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宣扬拨乱反正的不世功业,奠定了大唐宫廷乐舞的雄伟基调。在制定新乐时,太宗不避前朝旧曲《玉树后庭花》,认为乐声哀乐皆由人心,在一个太平盛世,只要演奏者聆听者心中欢悦,悲伤的曲调也会变得快乐。太宗延续隋制,定十部乐,其中多部采用西域音乐,反应了大唐“万国来朝”的时代特点。从西域传入的乐器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原的音乐,琵琶、箜篌成为唐代大曲不可或缺的乐器,而后来的唐玄宗,更是演奏胡人乐器——羯鼓的高手。
唐玄宗精通音乐,史载曾有三百人作丝竹之戏,“声有误者”,他必“觉而正之”。开元盛世时,音乐的地位被推上了巅峰。与儒家重雅乐不同,唐玄宗酷爱燕乐,他成立皇家音乐机构“教坊”和“梨园”,闲暇无事时,就亲自教导梨园子弟。皇帝的嗜好影响了全国,使得当时“家家尽唱升平曲”。丝竹管弦之声,遍布街巷;诗人的名作,甫一出炉即被谱入歌章,彷如一副桃源盛世的景象。唐宫燕乐中的大曲,是一种融合器乐、声乐、舞蹈于一体的大型乐舞,它充分体现了唐代音乐的艺术成就,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其中之一。
宋代以后,宋词、元曲及各类说唱艺术广泛流传、深入民间。“凡有井水处,必能歌柳词”,是指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词,在当时流传至街头巷尾,童叟皆能唱咏。受到诗歌内涵、音韵的影响,与文学相结合的民间曲调的韵味变得愈加细腻、千变万化、曲折宛转,直接倾诉着人的心声。
十里不同音
除宫廷雅乐宴乐外,民族民间音乐也是中国音乐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原神州地域辽阔、地貌多变,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在古代,山川钟秀、人杰地灵,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造就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民风的差异。比如西北高原干旱少雨、广漠荒凉,那里的人们性格质朴深沈,乐风悠远中含有苍凉;江南地区山明水秀,物产富足,那里的人们聪慧灵秀,乐风细腻婉转;青藏高原地势峻拔,人烟稀少,那里的人们坚韧顽强,虔诚而谦卑;乐风悠远雄壮;苗山奇崛险峻、蜀水浩荡湍急,那里的人们纯朴率真、有旺盛的生命力,乐风诙谐、活泼、乐观而勇敢。
秦始皇统一中原,“书同文”、“车同轨”,却并没有统一得了中原各地区人民的口音。“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同一首民歌,由于不同地区的语音不同而使音调也产生了变化。百里之外如另外一国,有独特的地貌、独特的语音、独特的风俗,这多样性的民族特点,造就了中国音乐中丰富的各民族民间乐调。
三国时代的音乐家嵇康在被押往刑场处以极刑之前,三千太学生请求他传授琴曲而朝廷不许。嵇康长叹道:“昔日曾有人请求我传授广陵散,我没有答应,广陵散从此将失传了!”一曲广陵散,寄讬了嵇康至高的人生情怀,他不肯轻易地讬付他人,而使这首古琴曲最终绝迹人间。这是中国民间音乐大师授徒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他们通常选择领悟力高的学生,将毕生技艺倾囊相授,又或是只传授给家族里的人。“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他们看重学生的颖悟力,讲究心领神会。这样的传授方式,虽然能够保留音乐的神韵,却无法流传下普及大众的教学体系;新朝代的诞生也使上一个时代的成就遭到很大的劫数而难以延续。因此,中国许多高超的音乐技艺和内涵,到了近现代已经失传了。
古典乐重意境与神韵
中国的乐器讲究突出各自的韵味与技艺,疏于研究不同乐器特性之间多声部的搭配、融合,中国古代的大型音乐演奏是各种乐器分别的合奏、独奏、分段演奏,并没有系统、完善的配器技法。所以,虽然能够突出个别乐器的特色,乐器之间却无法配合互补,难以演绎出真正壮阔宏伟的气势。
当您聆听过一回中国的古典音乐,就能明察中国音乐是偏重意境与神韵的,中国音乐虽然与西方音乐表现不同,但是在文化的传承的本质上却都有着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对神明的信仰为基础而发展的,也都提倡音乐对人类精神的积极作用。
(此文节选自“神韵艺术团官方网站”上的《古典音乐之光——洪大的基奠,完美的结合》《古典音乐之光——洪大的基奠,完美的结合》一文)
責任编辑: 云淡风轻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