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憶海鉤沉】京劇知識淺談(二)(圖)

憶海鉤沉系列文章之五

 2017-02-23 08:2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憶海鉤沉】京劇知識淺談(二)
京劇四大名旦之一梅蘭芳。(網路圖片)

接續〈【憶海鉤沉】京劇知識淺談(一)〉一文

(二)京劇的興衰

上次談了京劇的形成過程和歷史背景,這次講京劇的興衰,也就是京劇的發展歷史。京劇歷史包括形成階段在內跨越200年。京劇的發展大致可以分幾個階段。

1、成熟階段(1880∼1917年)

從光緒六年到民國六年,這37年間京劇日益發展成熟。

1880年京劇的創始藝術家程長庚去世。他是同光十三絕之一,是當時梨園的領袖人物。但是在這年也誕生了王瑤卿(1880∼1954),他後來成為著名的京劇藝術表演家和教育家。人稱他為「桃李三千眾」。京劇成熟時期正是清末民初,也就是跨越了光緒、宣統(溥儀)和袁世凱在位期間。

京劇成熟表現在它的戲劇語言採用北京語音,演出劇目已經規範化,表演藝術已經程式化,並且在這時期名演員層出不斷。

京劇到它形成一個獨立的新劇種時,它的戲劇語言,從念白到唱腔的音韻已經規範化了。並且講究四聲、十三轍、尖團字。

在表演方面,昆曲和其他地方戲,扮演戲劇人物的演員分為生、旦、淨、醜幾個行當。到京劇形成以後,演員的分工更細,如生行分為老生、小生、唱工生、做工生、翎子生、扇子生、窮生等。旦角分為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等。淨行分為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醜分為文丑、武醜、蓑衣醜等。

京劇的成熟還表現在演員服裝和化妝也已經規範化。比如不同戲劇人物的穿戴不同。蟒、帔(pei)、靠、褶(zhe)、衣、靴、盔等都不能亂穿亂戴。比如帝王穿蟒,蟒袍又分為男蟒、女蟒,按花色分也有好幾種蟒袍,不同性格,不同性別的戲劇人物穿不同的蟒袍。

又比如褶子,也就是袍子,文小生穿花褶子,窮小生穿素花褶子,武將穿武生褶,儒將穿武小生褶。

頭上戴的分為冠、盔、巾、盔頭、帽多種。龍冠只能帝王戴,皇后妃子戴龍鳳冠,太后戴老旦鳳冠。將帥戴帥盔,武將戴倒纓冠,官員戴紗帽,江湖俠客戴羅帕等等。

京劇藝術形成流派也是京劇成熟的標誌,上次我提到《同光十三絕》,就是在道光年間就已經出名的十三位名優。這十三個人是,郝藍田、張勝奎、梅巧玲、劉趕三、余紫雲、程長庚、徐小香、時小福、楊鳴玉、盧勝奎、朱蓮芬、譚鑫培、楊月樓。到清末又出了老生前三傑,即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三位老生名演員。

程長庚是徽班出身,他在藝術上融徽調、漢調、昆腔於一爐。在道光年間他是三慶班班主,他的代表劇目有《文昭關》、《群英會》、《捉放曹》、《戰長沙》、《華容道》等。譚鑫培、孫菊仙、汪桂芬等都受其教益,在其後成名。程長庚卒於光緒五年,享年69歲。

余三勝是道光年間春臺班的臺柱子,同治年間轉入廣和成。他精文墨,善口才,京劇中的花腔,反二黃就是他首創。余三勝代表劇目有《四郎探母》、《擊鼓罵曹》、《烏盆記》等,他卒於同治五年,享年60歲。

張二奎擅長演帝王戲(王帽戲),扮相莊嚴,唱工獨具,他用北京音演唱。他的代表劇目有《打金枝》、《金水橋》、《大登殿》等,他卒於同治三年,享年50歲。

2、鼎盛階段(1917∼1937年)

在老生前三傑之後,一脈相承又出了老生後三傑,即孫菊仙、譚鑫培、汪桂芬。

孫菊仙(生平1841∼1931年),他師從程長庚,票友出身,代表劇目有《三娘教子》、《四進士》、《逍遙津》、《完璧歸趙》等。馬連良是他的弟子,此外,尚小雲、馮廣和等也曾拜他為師。

譚鑫培(生平1847∼1917年),在三慶班時被程長庚收為義子,得到程的親授技藝,除此之外他擅長吸收別人的長處,他的唱腔集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王九齡等唱法之大成。並吸收青衣、花臉、昆腔、梆子、大鼓等音調創立了譚派。他在光緒年間,進宮演戲得到慈禧賞識,清末他已經名揚全國,其代表劇目有《空城計》、《李陵碑》、《擊鼓罵曹》、《定軍山》、《戰太平》、《武家坡》、《四郎探母》、《洪洋洞》、《捉放曹》、《打漁殺家》等。後人學譚派事業有成者有餘叔岩、高慶奎、言菊朋、馬連良、汪笑儂、周信芳等。

汪桂芬(生平1860年∼1906年),曾為程長庚操琴,光緒六年搭春臺班唱戲,晚年信佛。他的唱腔深得觀眾喜愛,稱他是「長庚再世」。他的代表戲有《文昭關》、《天水關》等,他的弟子是王鳳卿。

清末,除了老生行外,王瑤卿在旦行異軍突起。王瑤卿多才多藝,戲路廣,旦角各行無一不通。慈禧指定他進宮演戲,常與譚鑫培合演,人稱「雙壁」,意思是他倆演戲珠聯璧合,配合默契。他的代表戲有《十三妹》等。他的傳人有榮碟仙、朱碧雲、朱琴心等,後來成名的四大名旦均得到他的授藝。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喜連成科班在北京成立,後來改名為富連成。總教習為肖長華。民國期間許多京劇人才,如候喜瑞、裘盛戎、袁世海、毛世來等都是這個科班的學生。以前的戲院不准婦女看戲。到民國初期,允許婦女看戲了,觀眾增多,戲園子的生意也興隆起來。這個時期四大名旦登臺,創造了各自流派。四大名旦是: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

梅蘭芳(生平1894∼1961年),出身梨園世家,其祖父梅巧玲是名旦。其父工京昆旦行。梅蘭芳早年喪父,他伯父梅雨田把他撫養成大,梅雨田是譚鑫培的琴師。梅蘭芳10歲登臺演戲,後來他得到王鳳卿指導,在上海演穆桂英一舉成名。在京劇興盛時期,他還到日本、俄國、美國演出。他的代表戲有《嫦娥奔月》、《天女散花》、《貴妃醉酒》、《洛神》、《打漁殺家》等。

程硯秋(生平1904∼1958年),滿族,生於北京,曾拜梅蘭芳為師,1932年創程派。代表劇目有《武家坡》、《玉堂春》、《汾河灣》、《游龍戲鳳》等。其弟子有新艷秋、王吟秋、趙榮琛、李世濟等。

尚小雲(生平1900∼1976年),北京人,幼年入三樂班,師從孫怡雲,出科後,與楊小樓、王瑤卿、余叔岩、馬連良等同臺演戲。他的代表劇目有《祭江》、《祭塔》、《三娘教子》、《二進宮》等。他很重視培養人才,在北京辦榮春社。最盛時學生有400多。為辦學籌措經費,變賣房產在所不惜,被梨園行傳為佳話。尚派繼承人有徐榮奎、李肅春、尚長麟、關喜蓮等。

荀慧生(生平1900∼1965年),河北人,七歲學梆子,1910年進京,搭正樂班學京劇,師從陳德霖、王瑤卿。1928年入正群戲班,與梅蘭芳合作專演京劇,先後與楊小樓、余叔岩、王瑤卿等合作,攻青衣正工,名聲大振。他的代表戲有《紅娘》、《金玉奴》、《荀灌娘》、《釵頭鳳》等。他的弟子有童芷苓、關素秋、劉長瑜、宋長榮等。

京劇傳入上海的時間是在同治年間,到光緒年間京劇就已經在上海扎根。辛亥革命後海派形成,主要演員有汪笑儂、王鴻壽、歐陽予倩、麒麟童(周信芳)等。

清末民初京劇已經傳播到全國各地。在天津,有名老生演員有孫菊仙、紀玉良,旦角有童芷苓、於慶雲。武漢地理位置居中,辛亥革命以後南北都有京劇團到此演出。如北方演員孫菊仙、陳德霖、楊小樓、程硯秋、蓋叫天、俞振庭、龔雲甫、余叔岩、馬連良等都到過武漢演出;上海的演員劉永春、王鴻壽、汪笑儂、麒麟童等也到武漢演出。梅蘭芳也曾多次到武漢演出。

1914年青紅幫主杜月笙為他家祠堂落成,舉行盛大堂會,邀請全國名優演出,四大名旦及楊小樓等都到上海。僅《龍鳳呈祥》一戲的演員陣容就有梅蘭芳、馬連良、楊小樓、譚小培、高慶奎、龔雲甫、金少山、肖長華等。

在民國以後,京劇演員還到河南、南京、福建、臺灣往來巡演。1931年梅蘭芳到國外演出;1933年程硯秋到歐洲考察。鼎盛階段的又一標誌是注重京劇人才培養。各地相繼建立了戲校。

1919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創建了中國第一所戲曲學校──南通伶工學校。請梅蘭芳任名譽校長,歐陽予靖任教導主任,學生一切費用由校方承擔,有別於以往的科班,採用現代教學方法,學生除了學戲以外,還學習文化課,學制三年。

1930年在北京開辦了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校長是焦菊隱,學制六年,開辦10年,學生達200多。該校學生後來成名的有宋德珠、李和曾、王和霖、周和桐、王金璐、李玉茹、候玉蘭、高玉倩等。

在山東濟南趙太華創辦了山東省實驗劇院,在這裡學習過的有馬軍介(袁水拍)、崔嵬等人。京劇的繁榮除了演員在舞台上的表演精益求精以外,劇作家編寫好的劇本功不可沒。例如齊如山、羅癭公、陳墨香、歐陽予靖、翁偶虹等都是有名的劇作家。京劇劇本不同於話劇劇本,劇作家要有較深的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知識造詣,文字功底深,並且精通京劇規範程序,懂得京劇文武場音樂,掌握演員特點等,才能寫出好的京劇本。


責任編輯: 李雲飛 来源:看中國專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