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大国崛起的幕后

 2016-10-09 09: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大国崛起”的背后有多少被掩盖的真相?(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6年10月9日讯】正在播放的纪录片《超级工程2》中的数据、影像和旁白很容易让人心潮澎湃,一些道路不够自信的文科生看完之后,甚至会后悔当年没有学理工科。还好我有自知之明,我深知假如我当年在化学这条道上走到黑,现在只能靠表演身残志坚过活了。

纪录片第一集是《中国路》,讲中国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如何突飞猛进冠绝全球。工程师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级难关,工人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我却觉得故事只讲了一半。

这部主流纪录片需要搭配一位非主流纪录片导演的书来看——张赞波的《大路:高速中国里的工地纪事》。唯有如此,才能读到一个完整的大国崛起故事。

《超级工程》号称没有使人潸然泪下的场景,都是干货,但它选择的播出平台就意味只有闪闪发光的干货,没有啰里啰嗦、血里呼啦、乌漆抹黑的那些。《大路》就不同了,作者在高速公路工地潜伏三年,挖出了“高速里程全球第一”背后不为人知的很多故事。

《中国路》这集有一句话感谢了工人的贡献,但它不会告诉你,这些工人是如何讨薪维权的,更不会讲这些工人在参与完超级工程之后的命运轨迹。幸运的是,还有《大路》。不幸的是,《大路》这本书已经买不到了,原因你懂的。

今天,我不是来谈农民工的。我要谈的群体比农民工高大上,却有着与农民工相似的命运,至少他们自己这样以为。

就在几天之前,一位叫杨合的科学家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55岁。

杨合,中国材料加工领域著名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85工程””航宇材料技术科学”一级科技创新平台精确塑性成形团队带头人、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生导师、材料成型及控制系主任。

但是说来惭愧,我知道杨合这个名字和他的不幸纯属偶然,我一位老同学是他的学生。大概由于我从事媒体行业的缘故,老同学把消息转发给我,嘱我就科研人员的健康写个文章。我自知人微言轻,即使写了也改变不了什么。但探讨一些真问题,总比制造垃圾信息有价值。于是我查阅了一些资料,询问了几个做科研的朋友和同学。

科研人员的健康问题并非子虚乌有。中国科协近期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的平均工作时长为8.6小时,最长工作时间每天16小时。高学历者每日工作时间更长,睡眠缺乏情况严重,博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日平均工作时间最长,为9.29小时。同时博士和硕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周花在运动上的时间都不足5小时,显着少于其他学历群体。

由《知识分子》联合自然科研等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得出了类似结论。该调查称,12.84%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每周工作时间不多于40小时,刚刚符合《劳动法》的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而多达58.39%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调查显示,将近一半人表示自己过度疲劳,不太健康;只有一成人群表示自己非常健康。

我首先关心的是,在国外做科研是什么情况。我得到的反馈是,也很累。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比国内情况稍好,但没有本质区别。一个在欧洲留学的好友告诉我,平均每天都要工作八个小时,还不算吃饭时间。最让我感慨万千的是,好友说自己吃不了苦,所以犹豫未来要不要继续做科研。而在我记忆中,她是非常刻苦上进的。

做科研这么辛苦,怎么还有这么多人前仆后继?毕竟没人拿枪指着头。在我这个外行看来,科研圈有一项最大的优势:游戏规则透明。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文章都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虽然造假、注水的情况在所难免,但顶级期刊的中立性、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真正注水严重的是社会学科,所有文科生都无法否认。

甚至可以说,科研是世界上最公平的游戏,连奥运会都比不了。奥运会有兴奋剂,有公平性存疑的裁判。科研圈虽然偶尔也有丑闻,但同行评议、重复实验让欺世盗名者不可能久存。

不过也正因规则透明,无数的优秀头脑会扎进这个游戏,拼个你死我活。除了极少数的天才,大部分人只能依靠增加劳动时间获取竞争优势,反正拼爹是行不通的。对于人类来讲,这个结果是好的,精英们比赛做实验发论文总比互相杀戮好。科研竞赛的结果是人类能力边界的迅速拓展。

在哪里做科研都累,但国内比国外惨多了。一是中国特色的人际关系,让科研人员身心俱疲,很难体会到单纯做研究的乐趣。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要混一混江湖。二是国家主导了许多大型科研项目,领导做规划时惦记的是政绩,实际牺牲的却是一线科研人员的时间和身体。

中共的科研宣传早已形成根深蒂固的“牺牲奉献”模式。被竖起来的榜样,总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那种,只爱大国不爱小家。别说自己身体,就是临盆的妻子、临终的父母都能毅然抛弃。官方不谈人们也不问的是,这是合理的吗?科研人员除了无私奉献的权利,还应该有谈合理回报的权利,有要求休息休假的权利。

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离不开低人权优势。人们最常想到的是民工,其实被大城市挤压的中产阶级、在实验室发奋的科研人员,又何尝具有完整的人权?只有整体没有个体的“大国崛起”,让每个阶层都民工化。

杨合教授去世后,有人责备媒体只知道报道明星,却不报道科学家。我倒觉得媒体报道规格不值得争,名人死后被刷屏,与其说是尊敬不如说是消费。真想做点有用的事,不如关心关心倒下的科学家背后,是怎样的生存环境。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責任编辑: 华启善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