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回乡偶书》琅琅上口,十足反映出离家游子的心境。(图片来源:Pexels)
说到“唐朝”您想到什么?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唐诗”吧?是的,唐朝是一个神奇的、诗的国度,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深深迷恋其中,人人都读诗,人人都能吟上几句诗。
唐朝孕育了一批杰出的诗人,给后世留下5万多首诗,姓名可考的诗人就有两千多位,体现出中国文字和音韵之美的优美诗歌陪伴我们成长,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留下了诗人们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生命的吟咏和对社会国家的人文关怀。
唐代很多杰出的诗人都有自己的称号,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诗仙李白、诗佛王维、诗奴贾岛、诗杰王勃、诗豪刘禹锡……各有其精采的故事。
《回乡偶书》“诗狂”作
以下要说的这一位主角,人称“诗狂”(此称号和个性及诗风有关),是初唐和盛唐时的著名诗人,有一天拿了家里珍藏的明珠送给尊敬的修道老人,没想到被换了三十多个烧饼回来,还请他吃,让他憋了一肚子气,心里呕的不行!这位大诗人是谁?
您答对了吗?他就是《回乡偶书》的作者贺知章(659年~744年),字“季真”,号“石窗”,晚年号“四明狂客”,是三国时东吴名将贺齐的十八世孙。虽然流传下来的诗作不多,收录于《全唐诗》中的仅有二十首,但丝毫不影响他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著名的《回乡偶书》琅琅上口,十足反映出离家游子的心境,感动无数后人!我们大都认为这是一首感伤的诗,其实诗中含有积极向上的真正寓意。就在此时期,贺知章遇到了神仙王老,弃官修道,改变了命运……
骑驴老人善修道
贺知章,在西京宣平坊有一栋房子,他家对门有一个小板门,经常可以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骑着驴从那儿出入,神奇的是:过了五、六年,再看那老人的脸色、衣服竟然还像原来的一样,不显老态,没有任何变化,也看不到他有任何家属。询问巷子里的邻居们,都说老人是西市卖穿钱绳索的王老,也没有别的职业。贺知章观察很久,发觉他不是一个平凡的人,所以空闲的时候经常到王老家造访。
老人总是恭敬谨慎的迎接贺知章,他身边只有一个童子供使唤。贺知章问老人以何维生?老人随意地回答他。因为和老人来往日渐增多,贺知章对老人就更加尊敬,彼此谈论的内容也多了起来,言谈中,老人透露他善于修道炼丹之术。贺知章向来尊信黄白之术,有意求道,故愿意拜老人为师。
珍贵明珠换烧饼
后来贺知章和夫人拿着一颗自己在家乡时得到的,已珍藏多年的明珠,特地献给老人,请求老人能够传授道法。老人收受明珠之后就交给童子,让他去市集买饼,童子遵从吩咐,用这颗价值不菲的明珠换回三十多个烧饼,并请贺知章吃。贺知章心里可真不是滋味,这么一颗珍贵的宝珠是特地送给老人的,想不到老人却不珍惜,如此轻用!
老人早就察觉他不满的情绪,平静的对他说:“道术可以用心来得,哪里是在于力争获取呢?悭惜之心不停止,道术是没有理由成功的。求道之人应该到深山穷谷中勤奋地、专心致志地探索寻取,不是在市朝所能传授的啊!”贺知章听了心有所感,领悟了老人话语中点化的意思,拜别老人就离去了。过了几天之后,老人不知所踪。贺知章于是请求辞官,入道还乡,最终看淡世间功名利禄,终成正果。
就在贺知章还乡修道的时候,写了这首《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其意是感慨自己修道之心太晚,但又何尝不是一个好兆头?一个乡间小儿天真无邪的“笑”字,将贺知章得道后的心情表露无遗。明珠换烧饼,换到的东西岂不是太珍贵了吗?
原文
贺知章,西京宣平坊有宅。对门有小板门,常见一老人乘驴出入其间。积五六年,视老人颜色衣服如故,亦不见家属。询问里巷,皆云是西市卖钱贯王老,更无他业。察其非凡也,常因暇日造之。老人迎接甚恭谨,唯有童子为所使耳。贺则问其业。老人随意回答。因与往来,渐加礼敬,言论渐密,遂云善黄白之术。贺素信重,愿接事之。后与夫人持一明珠,自云在乡日得此珠,保惜多时,特上老人,求说道法。老人即以明珠付童子,令市饼来。童子以珠易得三十余胡饼,遂延贺。贺私念宝珠特(明抄本“特”作“持”)以轻用,意甚不快。老人曰:“夫道者可以心得,岂在力争;悭惜未止,术无由成。当须深山穷谷,勤求致之,非市朝所授也。”贺意颇悟,谢之而去。数日失老人所在。贺因求致仕,入道还乡。(出自《原化记》)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