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近日访问缅甸,被外界评论为针对中国的一次外交行动,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今天的中国观察,要为大家介绍有关中国外交情势的分析评论。
北京《环球时报》署名朱振明的评论称:“由于美国一直是西方国家对缅甸实施制裁的带头羊,加上希拉里•克林顿是50年来第一位访问缅甸的美国国务卿,就更增加了访问的轰动性效应。由于希拉里的访缅之行,中缅关系将如何发展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西方媒体在报道中,纷纷推测美国改善与缅甸关系将会引起中缅关系倒退,甚至把希拉里访缅之日视为中缅关系倒退之时。”“ 只要了解中缅两国外交关系长期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地缘政治关系,就可以对上述说法做出否定的回答。”
北京《环球时报》的社论称:“中国不是毫无力量的国家,亚洲有很多小国在中美之间搞平衡,无论朝中国还是朝美国‘一边倒’,都非亚洲的流行选项。缅甸的未来大概也跳不出这个逻辑。现在的问题是,缅甸在密松水电站的毁约,让中国公司损失惨重,西方舆论则对此齐声叫好。在缅甸改善对西方关系时,很多中国人把密松水电站的事看成了对中国的伤害。缅甸必须在缓和对美关系时,采取同样有力度的措施弥补中方损失。中国对缅甸向西方开放无任何心理上的抵触,但中国不会接受这样的开放同时是对中国利益动剪刀的粗鲁转身。”
新加坡《联合早报》署名袁铁成的评论称:“尽管已造成巨额损失,但此事对中缅关系未必带来根本性的损害,对中国‘走出去’企业也未必带来根本性的教训。此事最大意义在于,充分暴露中国过去二十年‘无正义外交’的尴尬。”“过去20年,中国外交正逢经济全球化。然而,当中国试图迎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时,又正逢‘政治民主化’的浪潮,还有政治本土化的现实。这就意味着,中国外交在面临既有地缘政治挑战的同时,还将面临政治民主化和本土化的挑战,还将面临中国官方价值观与全球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的挑战,因而,中国外交会出现种种异象,并引发一系列的、一波又一波的海外公共风险。”
台北《旺报》署名孙兴杰的评论称:“对中国而言,过去10年是中国快速发展的10年,官方称此为国际战略机遇期,世界超强美国忙于两场战争,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空间。经济日渐强大的中国,在外交方面却陷入困境中,究其根源在于身分的焦虑。”“外交不仅是利益的博奕,也是道义的共享。不干涉内政是1648年威斯伐利亚体系以来的外交原则,但已受到人权外交的挑战。尊重主权并不意味着可以罔顾人道主义,纵容暴政。”“民主、宪政、法治、人权等是国际外交的道德与伦理,中国外交须顺应潮流,及时调整,失去道义支点的外交难有立足之地。”
北京《环球时报》署名龙韬的评论称:“希拉里此次对缅甸的访问,从表面上看是对美国苦心经营起来的对华包围圈进行加固和补缺;但如果换个角度就会发现,此举还有着更深的心机。缅甸是中国唯一可以通过陆地直达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邻国,在南海大门事实上处于被封堵的情况下,如果再失去缅甸这一出海口,中国将立即感到‘窒息’。” “当下的美国,军事打击的重点在伊斯兰世界,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在中国周边编织包围圈,只是对中俄进行全球性战略牵制。所以中国对美国拉拢缅甸的当下举动,尚不必反应过激,但从长远看,中国不能听任美国损害自己安全利益。一旦美国在中东得手,将立即调转枪口对准中俄。那时,美国提前进行的布点,将瞬间升级为中俄必须面对的战略前沿。”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充分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