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夜间到5日上午,北京大雾弥漫,能见度低,空气污染严重(网路图片)
从12月4日上午起,雾气便笼罩了包括北京城在内的整个华北地区。4日傍晚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发布预报,5日北京市空气污染指数将达到260至280,为中度污染。一旦如此,这将是该市今冬以来首个中度污染天。
但到了5日上午,记者北京市环保局“拨云见日”,公布当天该市的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污染物浓度相比头一日下午和夜间有所下降。
然而,北京市朝阳区美国大使馆这片孤岛一样的美国领土,监测的数据可不是如此。早在没有雾霾的12月2日21:00,PM2.5细颗粒物浓度都达到了494,北京空气质量指数为496,有毒害;4日19:00,PM2.5细颗粒物浓度更是达到了522,北京空气质量指数为500,有毒害。专家也在忙不迭地告诫大家,“哪怕是轻度污染,空气中污染物浓度仍然很高,身体尚未完全发育的幼儿、青少年的呼吸系统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应该尽量避免户外运动,‘中小学体育课的一些大运动量课程最好改成室内教授保健知识等。’”
活生生的人则比“有关部门”操纵的机器更“敏感”。潘石屹5日14:44的新浪微博写道:“几位同事都说这几天不舒服,嗓子疼。我说:‘你们都是年轻人,老人和小孩就更难受了。’”他的夫人张欣女士则夫唱妇随地在微博中呼吁:“我们正在实施把SOHO中国在建的办公楼都加入‘空气净化系统’,就像加入空调和暖气一样,净化空气比空调更重要,冷一点、热一点都可以忍受,但不能长期吸入有毒的空气。呼吁开发商都参与。”
我相信从现在开始,PM2.5将会掀起越来越强大的公民环保运动。但是在这个问题上,看样子群众都过河了,官员们还在坚定不移地摸石头。明明自己在装有空气过滤装置的办公室里享受着新风系统,却告诉人们室外的空气也一样清新。
中国是个文字的游戏国,明明是可以量化、且监测数据中已经量化的东西,发布时却往往通过不能量化的“模糊数学”来与群众玩捉迷藏躲猫猫。空气质量是如此,交通拥堵也是如此。
还是就说这今天成为雾都、平时都是“首堵”的首都北京吧。11月30日,北京交通委副主任王兆荣称,今年前10月,五环路内工作日高峰平均路网运行速度为25.3公里/小时,处于“轻度拥堵”等级。此外,今年前10月工作日平均拥堵持续时间为1小时,同比减少1小时25分钟。今天我说北京的路面交通应该用恐怖来形容,他说恐怖已经不足以形容。我问用什么词最好?他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词了。
我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北京市交通委的“轻度拥堵”用得最合适。当然是轻度拥堵啦。如果只算你自己堵在路上的时间,最多是上班3小时、下班3小时一共6小时拥堵,这已经顶天啦,即使堵成停车场也不过6小时,只占每天24小时的1/4,四舍五入,约等于零拥堵。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官方话语每每挑战着公众常识,不知是欺百姓无知呢,还是有些官员太无耻?
再比如说这前外交大使吴建民先生称国人争论赠马其顿校车反映弱国心态:“我觉得老子《道德经》里讲得好:‘将欲取之,固必予之。’你一毛不拔就想从人家那里得到好处,是短视的、自私的观念。那样做人都不会有很多朋友,何况是一个国家。”我也很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借古话“将欲取之,固必予之”问一问老先生:老百姓不懂此理是无知,官员懂此理但对百姓只搾取(远非索取)不给予是不是很无耻?
我想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官方话语屡屡与民众常识相对抗的时代也将一去不复返。人世间总有常识、公理和正义在,不是谁的嘴巴大谁就掌握真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如果官方话语在公众眼里只剩下谎言,最后笑到最后的会是谁呢?除非你认为我们都处在无法避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上,美丽的谎言只是最后的心灵安慰。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官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