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大陆民营经济需要超越的“三道门”

 2010-11-25 10:04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看中国记者陆蕊综合报导】20世纪50年代,中国采用了一种强制的、政治的手段对所谓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几年间变全国所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企业的性质为国有,实现了所谓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且不说文革后对这个问题的反思如何,要知道靠这种方式取得的经济发展并不顺畅。所以,1979年后因穷思变引发的改革,首先是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但强调它是对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是从属地位。

在私有经济得到大发展,已经突破了补充和附属地位的时候,经济学家们有意无意的绕开了公有、私有这个政治敏感词,用了一种新的提法——民营经济。此后,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成了中国经济的三大主体。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2008年,非国有企业税收占总税收的61.90%,利润占利润总额的70.34%,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79.70%。就是说,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民营经济,高达八成的劳动者在民营企业就业。然而,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不顺利,这缘于其发展道路上的三道门,或许你会认为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行业进入门槛,事实并非如此。

一、玻璃门。这是一种有形的、硬件性的限制。“玻璃门”是指民企在政策、资源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受到的种种限制。它表现为国有企业仍然比民营企业在融资、技术、市场等方面享有特权,特别是垄断性央企,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如果市场供不应求,民营企业会得以补充,一旦市场饱和首先退出的就是民营企业。很多民营企业家觉得国有企业在政策上获得了国家越来越多的优惠和倾斜,而民营企业自身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中国缺乏一种能确保民企合法和持续增长的制度。

有民营企业家说:虽然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但局面似乎没有多大改善,壁垒依然存在,而且一些地方政府阳奉阴违。“我判断就算是细则出来了,也未必会打破‘玻璃门’”。民营企业家缘何如此悲观,因为对民营企业只是范范的鼓励进入,并无具体帮助措施。

二、弹簧门。先允许进入,然后再弹出去,这意味着投资的失败。有的是因为在竞争中斗不过国企,损兵折将。有的是因为政策有变,重新被国有。典型的例子是山西煤矿,当时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民间资本的进入,但由于煤矿事故频发,便有政府归罪于民企,接下来由行政权主导对企业进行重组,严重侵害民间投资者的权益,也使政府信用严重透支,失去投资者信任。

民营企业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民企可以采取的策略不是和国企对抗,因为“一对抗死得更快”,而是先和国企合作,逐渐争取平起平坐的地位,同时不要单枪匹马,尽量形成自己的组织和协会,通过合法渠道反映自身诉求。

三、隐形门。指的是商场上的潜规则,在这种规则下,权、钱交易成为正当交易的代价,成为不可避免的交易。有企业家解释说:“比如说四万亿投资,涉及到电网改造等许多配套项目。采购谁的不采购谁的,学问很大。明明你的产品比他的好,价格也比他的便宜,就是不用你的。这背后就是关系和权力。”他强调:“这种隐形门更可怕,把社会风气都带坏了!”

面对无法超越的三门,一些民营企业家愤而出走,到海外投资与并购。一些成功人士开始交流成功并购的经验。更多的人则强调回归本真的市场精神,一丝不苟地提供产品和服务,争取消费者的认可,这是民企在一个不公平的竞技场上发挥自身高效优势,战胜对手的最佳路径。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中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