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涨价的消息终于到来

 2010-11-19 09:33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3

涨价的消息,终于不可阻挡。

前几个月,绿豆涨价还有张悟本可以怪罪,大蒜涨价还有“游资炒作”可以归责,奶制品涨价的消息还可以严辞辟谣。
现在,没有什么可以怪的,也没有可以辟谣的,涨价已如水银泄地,顾不得不喜欢听坏消息的人敏感不敏感,就连统计局都不再坚持“没有通货膨胀”。

一个颇具意味的消息说,深圳过去是香港人购买便宜日用品的地方,现在已经倒过儿了,已经有深圳人到香港去“打酱油”了。这样的消息,低眉憋气的理解,是物价涨得太快了;扬眉吐气的理解,深圳的生活水平终于超过香港了。

在所有的涨价中,水、电、油和天然气的涨价,最为名正言顺。市场闹闹油荒,水企哭哭穷困,消息播报一下“今冬天然气紧缺”,就可以宣布 “涨价已成定局”。不止是涨得光明正大,永远不担心“查处”,涨价后还要留下活口:“仍未涨价到位”,“还有涨价空间”。这是告诉大家作好继续涨价的准备。

有的东西,价格是有“形成机制”的,例如石油,直接涨就是了。有的,还没有“涨价机制”,所以麻烦一点,要开个听证会,但也不算麻烦,会上总能听到绝大多数在表示非涨不可,那气氛,不涨何止是不能账算不过来,简直就是不涨不足以维护公平正义,不涨不足以平民愤。

群情振动中,只有“发改委专家”自在消停,乃至坚持涨价可喜,“三高强国”:“物价涨5%,GDP涨10%,工资涨15%”,生活大好。物价和GDP,确实都高起来了。工资呢, 11月1日的《人民日报》上,全国总工会调查的数据是有23.4%的职工5年未增加过工资。可这又算什么呢,“三高强国”,缺一高固然不好,毕竟已经有两高了,强国还是有谱的。而且“发改委专家”的工资以及讲课费、出场费之类,每年大概也真能涨15%或者还不止。

涨价的风潮之外,征税在加紧步伐。海关对入境的iPad严格征税,4000块钱的东西,征税1000元,商务部都觉得过火,认为有违加入WTO时计算机产品零关税的承诺,海关说的是这样囫囵著收,可以提高通关效率。

还有税如箭在弦,就要开征。例如车船税,方案都搞好了,私车和社会车辆在60元至5400元之间,公共汽车则减免。多位人大代表异议,新华社也连发评论,指为加重民众负担、推出时机不当、公共汽车减免不公,但箭在弦上,那是不得不发的,大家老实“纳税光荣”吧。后面还有物业税、环境税正在酝酿,准备出笼。这些税,都利于地方政府增加收入。地方政府在分税制后吃了亏,弄出不少征地拆迁的过火事,实在需要扩大来源,怎么办呢?财政和税务官员都在说中国税负重是无稽之谈,那么只好劳烦幸福的民众增加纳税的光荣。

有很多数据可以证明,中国的税负水平已经与那些拥有“从摇篮到墓地”的福利的国家相当。而且在中国,普通人在承担税负之外,还会承担权力腐败加给自己的开支。但实话说,钱确实还是很不够的。为什么不够,看看办公大厦的气派,看看“三公消费”的铺张,大致就有数了。《新世纪》周刊引用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问委员何振一的话说,行政费用之高前所未有,“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大概在20%左右”。

转头看看世界,正可谓“风景这边独好”。新华社《国际先驱论坛》报道,经济危机搞得欧盟晕头转向,想加税,既怕选民恼火,又怕打击投资,影响复苏。美国奥巴马一直减税,但不惠及富人,造成共和党不满,目前也准备妥协。印度提高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以使60%的纳税人减少纳税,并使商品服务税从20%降至 8%。在日本,菅直人刚提增加消费税话题,反对党炮火全开。

只有在我们这里,人们能够不涨工资,却忍受普通商品的涨价,除此之外,还要接受基本生活物品的涨价,并且聆听“涨得好”的教诲。同时准备掏更多的钱纳税,去负担前所未有地高的行政成本,却不必看到行政系统对民生困难的解决行动。这是何其优容的行政环境。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作者博客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