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园为什么波澜不惊?
从1919年到1989年,中国政治的一条重要线索是学生运动。1919年的学运引发了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史的大门;1989年的学运引发了天安门事件,中共体制在镇压后确定了政治专制经济开放的路线。中国20多年来的发展就是这条路线的结果。
正因为这个原因,在中国大陆,“学生运动”这个词在1989年以后变得比较微妙了,因为它容易让人们联想起那场所谓的“风波”。但是在 1989年以前,在共产党的历史和政治教育中,学运是一个高调出现的词汇,因为它和共产党的光荣历史联系在一起。五四运动的结果是一部分学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共最早的活动家。此后的五卅运动,北伐,30年代的抗日爱国运动,40年代下半期的反蒋民主运动,都是中共领导的。反过来,国民党反对学生爱国,站在进步学生的对立面,失去了学生的支持,所以最终失败了。
这个解释符合历史的真相吗?
北京商务印书馆最近出版了新加坡国立大学黄坚立教授的专著,书名是 《难展的双翼:中国国民党面对学生运动的困境与决策—1927-1949年》。仔细读一下这本书,对我们了解真正的历史有一定的帮助。
这本书告诉我们,在1927年以前的大革命时期,国民党也是一个搞群众运动的革命党,也有学生,青年,妇女和工人组织,得到这些社会阶层的支持。但在 1927年以后,国民党成了执政党,用今天中共的话来说,它的工作重点转移了,从革命转为建设,同时还要严防共产党利用群众组织和群众运动来挖自己的墙角。所以,国民政府从1928年开始对学生的校园活动确定了一条非政治化的路线,要学生专心学习,把自己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专业人才。
这条路线的实行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禁止学生从事政治活动,把大革命时期的学生联合会改为学生自治会。学生联合会是政治性的,它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外的社会政治活动,学校当局一般管不了;而学生自治会主要是在校园内代表学生的利益搞一些非政治性的自治活动,配合学校的管理。第二,国民党对学生实行以三民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承认国民党统治中国的现实。
这条路线从一开始实行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为什么呢?
原因主要有两条: 第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导致学生的爱国主义不断高涨,他们突破了政府的禁令,在30年代发起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第二,更重要的是,国民党不是一个极权主义的政党,它从来没有真正建立起对教育的全面控制。例如,30年代初它曾经开设过“党义”课程,灌输国民党的意识形态,但很快就在教育界的反对声中取消了。此后,三民主义的内容只是零零星星地散布到社会和人文学科的教学中,根本没有起到思想灌输的作用。
再如,国民党建立起政权后一直没有一个青年组织,直到1938年才建立三青团。这个组织的工作重点是学校和学生,但出于不让学生过多地从事政治活动的考虑,三青团很少在学生中发展干部,而主要让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或者专门的国民党干部担任团干部。这样,三青团其实并没有能把学生中热心政治活动的人吸收进去,这些人就成为共产党招募的对像。
正是因为吸取了国民党的教训,今天共产党对学校和教育的控制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和滴水不漏。在学校有共产党共青团和少先队,学生会完全是党团的政治工具;课程中有马列毛三个代表和谐社会和国情教育;在需要展示民族主义的场合官方会组织和操纵学生的“爱国”游行。
所以,今天中国的校园波澜不惊也就不奇怪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关键字搜索: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