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次谈了专制国家和自由国家历史教科书的不同。在专制国家,历史教科书是当局的政治工具,因此只有一个观点,一种版本,而在自由国家,历史教科书是舆论多元化的产物,不但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版本,而且可以批判政府的内外政策。
美国大学一本被广泛采用的历史教科书《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就是一本这样的教科书。美国联邦政府属下的中央情报局,被这本书描绘成一个鬼鬼祟祟、不择手段、专门用阴谋诡计来干涉别国内政的政府机构。
对中央情报局的这种态度,不过是对整个冷战的评价的一部分。关于冷战的起源和性质,美国政府和保守派都认为是为了防止共产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扩张,是捍卫自由,抵抗专制。但美国自由派认为是美国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和历史上的帝国主义没有不同。为了称霸世界,美国领导人和利益集团夸大了共产主义威胁,美国人民上了当。这本教科书就反映了自由派的观点。在论述冷战的起源时,它只用了一句话承认苏联的意识形态有最终战胜世界资本主义的目的,但却用了两个很长的段落强调苏联在军事和经济上的薄弱,苏联边界的漫长和难以防御,以及在对外扩张上的有限性。此外斯大林绝对没有希特勒那样称霸世界的野心,他顶多不过是想恢复沙皇时代俄国的影响。
相反,在介绍美国战后政策的时候,这本教科书说美国领导人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所鼓舞,加上美国本土的安全从来没有受到威胁,在空前强大的美国军事力量支持下,他们对本国领土安全更不担心,而是想建立一个新的全球体系来维持美国的力量和繁荣。读了这样的介绍和分析,人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冷战起源的问题上,美国应该负更大的责任,因为它更强大,更具有进攻性,也就是更有野心,而苏联还在为自己的领土安全操心,因此是一个防御性的大国。
这本教科书还告诉读者,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个性也对冷战的发生产生了影响。书的作者把杜鲁门和斯大林作对比,说他虽然没有像斯大林那样残忍对待自己的人民,但同样具有非此即彼的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对任何中性的中立的事物都不能接受,要么是朋友要么是敌人,没有中间地带。这种态度使得杜鲁门在处理和苏联有关的事务上过于强硬,有一次还把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气得离开了会谈。很明显,这就是说如果没有杜鲁门,美苏关系不会变得那么糟。因此说来说去,冷战的发生责任一多半在美国,甚至是美国决策者制造出来的。
在论述冷战起源时,这本教科书还用了大量篇幅介绍胡志明在1945年8月是如何寄希望于美国去支持越南独立,而美国又是如何出于和苏联对抗的全局考虑和法国作了交易,牺牲了越南独立,因此失去了和北越共产党人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机会。这就是说美国为了开展冷战,不但牺牲了很多殖民地人民的利益,而且给自己树了敌人。
在介绍朝鲜战争时,教科书虽然承认是金日成发起了进攻,但却强调这是一场“内战”和“统一战争”,这样,不但谁是侵略者变得无关紧要,而且美国和联合国的干预也就成了多此一举。教科书特意谈到战俘问题,说美国方面违反日内瓦协定,只把那些愿意回到北朝鲜和中国的战俘交还给朝中方面,而不是全部遣返,这样就引起了关于战俘问题的争执。至于中共和北朝鲜方面会不会根据起码的人道原则善待自己的战俘则一字不提。历史证明,正是那些不愿意回到中国和北朝鲜的战俘才给自己换来了做人的权利,而那些回国的战俘则受尽了迫害。
教科书上有一幅朝鲜战争的照片,是一个很神气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士兵在押解上百名垂头丧气的美军战俘。很明显这是一张出自中共方面的用于宣传目的的照片。让人吃惊的不但是这本美国的历史教科书居然把这样一张有损美军形象和士气的照片印在书上,而且尺寸还特别大,占了差不多半页。一点也没有“批判的角度”。这样的历史教材,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
对于冷战的这种描绘不过是这本教科书的自由派立场的一个例证。在对整个美国历史的描绘中,它也花了大量笔墨去强调阴暗面。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