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国家为什么害怕一个女孩儿的名字 (图)

作者:许晖  2009-07-11 13:03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2
"胡慧姗纪念馆位于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512地震馆'旁的一片小树林中,是为在512地震中死难的都江堰聚源中学普通女生胡慧姗而建。纪念馆采用救灾帐篷为原型,面积、体量、形态均近似于帐篷,外部红砖铺地,墙面采用民间最常用的抹灰砂浆,内部为女孩生前喜欢的粉红色,墙上布满女孩短促一生的遗物。从一个圆形天窗撒进的光线,使这个小小空间纯洁而娇艳--这个纪念馆,是为一个普通的女孩,也是为所有的普通生命--对普通生命的珍视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胡慧姗纪念馆内部

这是建筑师刘家琨为"胡慧姗纪念馆"撰写的"项目概念和描述"。这个纪念馆完成于地震一周年,各种莫名其妙的所谓"压力"使纪念馆的建设低调又低调。建成之后,此纪念馆被勒令不准开放供人缅怀,今天更传出消息,纪念馆甚至可能遭到拆除的命运!

人们总是不理解,为什么灾区政府那么忌讳地震遇难者的名字,以至于艺术家艾未未不得不以一己之力发起民间的公民调查,来详细记录包括姓名、籍贯、年龄等等遇难学生的个人信息?人们总是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的行动为遭到灾区政府的百般阻挠,甚至有志愿者被殴打?今天,一个15岁的小女孩儿的个人纪念馆又重复了同样的命运。

国家为什么害怕一个女孩儿的名字呢?

在这个缺乏个人主义传统,天下、国家、家族等宏大词汇压倒一切的国度,普通人的姓名成为专制的国家主义的最大忌讳,因为对姓名的记忆意味着对历史的记忆,对姓名的记忆意味着拒绝遗忘历史。而专制的国家主义的诉求恰恰在于让人们忘掉历史,或者说有选择地记忆钦定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献身"和"牺牲"的人的姓名享有被记忆的特权,比如"张思德"、"雷锋"、"铁人王进喜"几乎成为宣传口径的共名,"新时代的雷锋"、"新时代的铁人"等等荣誉称号就是这一共名的真实写照。在共名之下,别说一介草民,就是第二、第三代献身者和牺牲者的姓名都被共名遮蔽了。人们被告知,只需记住那些共名就够了。这些共名被串接成了"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历程。"历史宜粗不宜细"、"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都是这种历史观的经典表述。

这样的历史观顺理成章地要求地震遇难者的姓名自动清零,随同那一片片废墟一同从"人民共和国 "的历史记忆中抹去,只留下类似于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者那样冷冰冰的数字,悬挂在历史教科书中,遇难者姓名背后那些或感人或难堪的经历和遭遇,从而随风逝去,不再叨扰独裁者的美梦。对独裁者来说,抽象的数字比起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名字,更令他们赏心悦目,喜闻乐见。

一个小小的"胡慧姗纪念馆"就让他们神经紧张,欲拆之而后快,由此可以反向推出:守护"胡慧姗纪念馆"就是守护历史记忆,守护活生生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曾经的歌或哭,守护血肉之躯的个人价值。如果"胡慧姗"的名字遭到抹除,那么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都会遭遇同样的命运,最终融入"无名者"的洪流,成为专制祭坛上无名的祭品。



一读者推荐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