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朱光潜(孟实)先生的畅销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其中的第四封〈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里,说到有一回,他穿着短衫走在路上,被学长碰到,学长大声吼他,说:「你不是学生吗?为什么不穿长衫?穿着短衫满街跑,成什么体统?还有什么教育尊严呢!」
从前的人知道学生服装、仪容的整洁,是尊严、是本分;而今有哪个学校硬性规定学生穿制服、发禁,那就有学生抗争、家长抗议、社会挞伐、民代撑腰,最后是教育当局处罚学校!
仪容服饰,是个人的自由,只要不去妨碍、干涉到他人,都是小事一桩!但,真的是小事一桩吗?历史记载因为冠戴穿着不妥贴,而弄到杀身之祸的事情,比比皆是,如:
《左 传》记郑‧公子臧爱戴「鹬冠」。鹬,是像燕而有绀紫色文采的鸟,《禽经》说牠性贪而好吃,常在水边啄蚌而食,也往往被蚌挟死,所以有「鹬蚌相争」的谚语。 郑‧公子臧喜欢戴着用鹬鸟的羽毛编织的帽子,郑‧文公便认为公子臧既然喜欢鹬羽做的帽子,心有所喜,往往秉性亦然,必同鹬鸟一般贪懒,便派人在他逃亡的路 上将他劫杀了。左丘明写到这里,乃感慨系之地说:「不适当的服饰,实在是身灾的由来呀!」
东汉‧班孟坚(固)谈到这个问题,以为穿着是日常生活的五种品德之一,所谓外表要谨饬;如果不谨饬,当然就不恭肃。一个人不恭肃,便容易流于狂悖;一群人、乃至于全社会、全世界多流于狂悖,便要感动天地而降霪雨、而引致歹年冬的灾厄等等。
这 是迷信吗?不!他进一步分析说,一个领导者一旦狂悖,心态上就一定怠慢骄蹇、一定狂乱得改变常性而不自知,那么表现在服饰上,就是一种剽悍轻浮等等的奇怪 之服,古人说是「服妖」。这一股歪风,乃带动了全社会、以至于全世界上慢下暴的风气,这一来则阴气胜,所以天降其罚就霪雨不断;霪雨当然折损百榖,于是衣 食不足,于是奸轨并作,极恶的社会、极恶的国际环境不就是这样造成的吗?(见《汉书》卷二十七中之上〈五行志〉)
鲁国闵公二年(公元前六六○),晋‧献公派太子申生率领军队讨伐东山洛氏,这应是极其严峻的事;可晋‧献公却给太子穿了一件半黑半白的战袍,佩了一块半环的金玦。
晋 大夫狐突看在眼里,叹着气说:「时节的选择,是成就一事的重要指标,现在已经是岁暮冬寒的十二月了,竟然命令太子出兵,是存心叫他不要回来吗?身分的尊卑 贵贱是用衣服来彰显的,而今却叫他穿了一件半黑半白的、不三不四的战袍,是要把太子赶出皇室了吗?佩饰当然是代表个人的修养啰,你居然让他带着缺了半环的 金玦,难不成摆明了太子的修养有缺嘛!唉,尨凉冬杀,金寒玦离,看来太子是没有希望了!」
战车的车手梁余子养说:「按照规矩,统帅帅师,要在宗庙正式受命、在社稷的神坛接受祭肉的祝福,所以有一定的、正常的服饰;如今竟然搞成奇装异服,不成体统。唉,命可知也;与其死了还背个不孝之名,不如弃职潜逃算了!」
太子申生不肯逃,四年之后,果然被逼自杀而死。
后 汉‧桓帝元嘉二年(公元一五二年),从大将军梁冀家传出了流行的女装:眉毛描得细而曲折、又扫上黑色的眼睑薄膏的「愁眉啼妆」、只梳一边发髻的「堕马 秝」、垫着高跟而腰肢摇曳的「折腰步」,装出像牙齿痛得笑不出来的「龋齿笑」;当时有识之士都说这是「服妖」,果然,到了延熹二年(公元一五九年),前后 不过八年,梁冀全族被诛夷而绝。
仪容穿着,不是小事一桩吗?而影响有这样可怕!今天的世界,以少穿为火辣、动不动要裸体抗议......怎能不让这社会一翻两瞪眼地「穷得只剩下钱」呢?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奇装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