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范仲淹

 2007-12-19 01:47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范仲淹,宋朝人,太宗端拱二年(西元989年)在徐州(今江苏徐州)出生。两岁时,父亲病逝。母亲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朱姓人家。范仲淹也改从朱姓,取名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仲淹自幼好学,二十一岁时去长白山的醴泉寺读书,日夜不息。他常常一天只吃两餐,将每日煮的一碗粥,分为四份,早晚吃两份,撒些盐拌上一些青菜,以此果 腹。他看朱家兄弟用钱不知节制,便常常劝诫他们,朱家兄弟不悦的回道:"我们花的是朱家钱,关你什么事?"仲淹听完一怔,觉的话中有话,继而知道自己的身 世,就决心脱离朱家,改姓归宗,并前往南京求学。

 

 

仲淹在南京苦读。读书疲惫的时候,便以冷水洗脸来提振精神。有一次,真宗皇帝路过南京,大家都争相前往去看皇帝,仲淹却闭门不出,诵读如旧。有同学问他为 何如此,他却回答:"日后再见未晚!"一位同学是南京长官之子,知道了这事,回去告诉父亲,他父亲便送些美食给仲淹,他竟一口不尝,并说:"感谢长官深厚 情意,我已习惯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食,日后怕吃不得苦。"果然隔年他就高中進士,见到皇帝,并把母亲接来奉养,正式恢复了范姓。

 

 

入仕后的仲淹看到筑于唐朝的捍海堤已经残缺不堪,每年入秋,海潮越堤而入,田地农庄被淹没,退潮以后,原本的良田都变成了不能耕种的盐碱地,老百姓无以营 生,纷纷携家迁逃。这件事虽不属范仲淹的职权范围之内,但他仍积极上书建议修复捍海堤。朝廷便任命范仲淹主持修堤工程,仲淹不辞辛苦亲临工地,官民一心, 工程進展很快,终于完成捍海堤的修复,迁离的居民也返回家园。县民感念范仲淹的德政,往往以范为姓。

 

 

仲淹有此政绩,便调到朝廷担任秘阁校理。到了朝廷,范仲淹更关心朝政和民间利病。仁宗天圣七年冬至时,天子打算率领百官向太后祝寿、朝拜。范仲淹上疏劝止 说:"奉养尊长在家里,用家人之间的礼数,是可以的,但今在朝廷上与百官同列朝拜太后,是不可成为传之后世的礼法,请皇上三思。"他并且上疏请太后还政。

 

 

有 人劝他不要如此锋芒毕露,他说:"我的官职微小,俸禄不多,但也有三百贯铜钱的俸禄,相当于两千亩地的收成。如果我坐食禄米,不去为国为民设想,那和专门 糟蹋粮食的螟虫又有什么两样?人都说犯上直谏会给自己惹祸,不是明哲保身之计。其实这样的人才是没有远见的,他们不了解:只有官员都敢于直言,君主才不犯 错,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祸患才能不生,天下无忧。这才是远离祸乱、保全自身的根本之道。"

 

 

仁宗明道二年(西元1033年),京东和江淮闹饥荒,范仲淹奏请朝廷前去救灾,朝廷不理不睬,范仲淹对此十分气愤,当面质问宋仁宗:"如果宫中半天不吃会 如何?现在许多地方老百姓没东西吃,岂能不管?"说的仁宗无话可回,只得派他去江淮一带安抚灾民。范仲淹每到一地就开官仓赈济灾民,免除了灾区的部分赋 税。他还把饥民吃的野草"乌味草"带回来献给仁宗,并请皇上转给后宫贵戚们看看,让他们了解老百姓过的苦日子,以提醒他们不要过分奢侈。

 

 

仁宗景佑二年(西元1035年),范仲淹被贬到故乡,并在苏州南园买了一块地,准备盖一所住宅。他请阴阳先生看风水,这位先生巡视一遭后,向范仲淹贺喜 道:"这是一块能出公侯卿相的风水宝地。"范仲淹听了笑道:"若是如此,要让出此地兴建学堂,使士人在此学习,公侯卿相不是更多吗?"于是,范仲淹就在这 里建起郡学,延请名师讲学。不久,造成空前盛况,各地也纷纷仿效。故后人有"苏学天下第一"之称。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冬天,西北边境原本臣属大宋居住在甘州和凉州的党项族首领元昊自称皇帝,建国号大夏(西夏)。面对西夏的突然挑衅,宋朝措手 不及,在这样严重的局势面前,宋仁宗想到了范仲淹文武全才。将他召入朝,任命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全面统筹边防,任命范仲淹和韩琦同为陕西经略安抚 招讨副使。

 

 

范仲淹废寝忘食的思考对西夏的战略方针。他认为宋军缺乏强将精兵,战斗力差;西夏军兵精马劲,加上西夏都城又远在黄河以北的兴庆府(今银川市),若宋兴兵 深入,很容易遭到截击而被歼灭。但是,夏国经济力量薄弱,粮食不足,绢帛、瓷器、茶叶等都需从宋朝输入,这是它的致命弱点。只要宋军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 努力修固边城,同时精练士卒,在西夏大举進攻时,扼险坚守,这样西夏就无隙可乘,若西夏屡屡兴兵却无功而返,其经济就会衰败,军队的斗志也会逐渐丧失,到 那时就可迫其讲和了。

 

 

同时范仲淹招抚宋夏交界的少数民族--羌族。由于羌族力量单薄,他们在宋、夏间持观望态度,有的曾投靠西夏,为元昊作过向导。范仲俺一方面筑堡立寨,切断 他们与西夏的联系,并用兵保护他们的安全;另一方面竭力招抚他们,羌族酋长来见,范仲淹屏退卫兵,亲自接入内室,推心置腹相谈。族人亲热地唤他"龙图老子 "(当时范仲俺的职衔是龙图阁直学士, "老子"则有尊敬之意)。对受战争残害的羌族人民则拨给空地,并发放粮食、农具等帮助他们重拾生计。这一政策更受到羌族人民的拥护。这样,羌族部落纷纷归 附宋朝,担任宋军的向导,并出兵助战,有力的支援了宋军。

 

 

此外,范仲淹将朝廷赏赐给他的金帛都分发给将士,奖励勇猛杀敌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将领。这样,在范仲淹的率领下,西北军中出现许多像狄青、种世衡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

 

 

实施以上的措施后,扭转了宋朝被动挨打的局面,使已经破坏的边防从新建立起来。边境上流传着一首歌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而西夏由于长期用兵,财用匮乏,无力战争。这样,双方开始议和,宋夏恢复了和平,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

 

不久,由范仲淹主导推行的"庆历新政"限制了权贵、官僚的既得利益,招致了猛烈的攻击而失败,范仲淹被贬到邓州。他接到好友藤宗谅从岳州(今湖南岳阳)的 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一篇记。范仲淹为了激励遭到贬黜的朋友们,便答应了宗谅的请求,就在邓州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用优美的文字描 述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并且借景抒情,劝勉失意志士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摆脱个人得失,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曾经立志设置义田来照顾贫困的乡亲,但他为官三十年一直无力完成,直到他当了陕西招讨使和参知政事,才有足够的俸禄,购买家乡附近的良田一千亩,名 为"义田",选择族中年长且贤能的人,掌管财物及资金的调配,救济贫困及亲族的人。他去世后,后代子孙也继承这项济助族人的遗愿。

 

 

当范仲淹病的很严重时,皇帝常常派遣使者赏赐药物,范仲淹过世后,皇帝哀悼很久,又遣使慰问范仲淹的家人,到埋葬时皇帝亲自撰写范仲淹的墓碑,内容为"褒 贤之碑"。范仲淹事母至孝,当官后仍然维持贫时生活情景,没有宾客到访时,用餐只准备一样荤菜;妻子衣食和寻常人家一样。对族人及读书人却非常的爱护及慷 慨好施,所以有很多的读书人经范仲淹的提拔而当官,虽是一般的平民也都知道范仲淹的名字。范仲淹为政忠厚,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人民都感念他的德泽,尤其 是邠州和庆州的百姓,与归附宋朝的外族人民,都画了他的肖像,给他立生祠纪念他。当他死去的噩耗传到各地,人们深为叹息,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羌族, 数百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哭哀伤,且斋戒了三天才散去。

来源:明心网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