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圖)

 2007-08-05 15:29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
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
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
春暖花香,岁稔时康。
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双调蟾宫曲.咏西湖》

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所以被人并称「天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名胜古迹、风景园林多而且美。杭州主要以湖山取胜,苏州则主要以园林著名。水都杭州,不仅仅是江南秀丽风光的最佳代表,西湖浪漫、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更点出杭州迷人的山光水色,真是人间天堂;而「一步一景,一窗一景,一时一景」则描绘出苏州园林的特色,在曲径回廊上每走一步,眼前的景象立即转变,而从每个花格窗向外眺望,就像一幅幅立体风景画。

苏杭自昔称名郡

苏杭美景闻名天下,古往今来吟咏赞美之诗词如汗牛充栋,不可胜数。从历史上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似乎是「苏杭比较论」的始作俑者。他既当过杭州刺史,又当过苏州刺史,熟悉苏杭,歌咏苏杭,并为苏杭百姓办过不少好事,因此极富有比较苏杭的发言权。其《咏怀》开篇第一句就是:「苏杭自昔称名郡」,把自昔以来的这两个名郡相提并论、等量齐观了。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吴郡志》中写道:「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湖固不逮苏,杭为会府,谚犹先苏后杭……」接着,他又援引白居易诗句进行论证,指出:「唐时,苏之繁雄,固为浙右第一矣。」

明代苏州才子唐寅写《江南四季歌》,第一句就是「江南人住神仙地」。所谓「神仙地」,不也就是「天堂」的同义词吗?

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就说,姑苏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而李斗《扬州画舫录城北录》也引有刘大观语:「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这一比较,也有其道理,说明三个名城中,苏州是以经济繁盛领先的。当然,这并不是否定苏州的「城里半园亭」。

柳永笔下的杭州

北宋词人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亦是西湖诗篇中的杰作,生动地描绘了杭州美丽的景色,「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诗情画意,使得金国国王完颜亮读了之后,垂涎美丽富饶的江南,顿起渡江南侵之想,扩军准备进攻杭州。他派画工潜入杭州,画下西湖全景,带回金国,并添上自己跨马立于吴山之巅的画像,题诗:「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南宋诗人谢处厚为此赋诗一首,诗中对柳永之词不无怨责,认为柳永的《望海潮》差点引起一场战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此外,「彩舫笙歌吹落日」(王安石诗),「城头落日尚啼乌,朱舟见红船早满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诗),这些名篇佳句都曾传诵千古而不衰。不过,最是深入人心的,却是那句中外皆知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此语出自元人奥敦周卿的《蟾宫曲‧咏西湖之二》:「西湖烟水茫茫。百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世代永流传

奥敦周卿的《蟾宫曲‧咏西湖之二》这首小令描写西湖景色,多从前人作品借用或点化而来,新意不多。但最后一句总赞,将苏杭比做天堂,立使全诗生辉增色,此曲也凭借这个比喻,得以世代流传。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广为传诵的谚语,多少年来,不仅流播于江浙一带,而且流播于大河上下、长城内外,甚至漂洋过海流播于日本、欧美……。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