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这种完全的自发性,临时应急性的运动,很难形成一种力量,虽然它显示着一种强大的民意,但没法上升到一种增量推进社会转型的力量。因为它没有步骤,没有计划,没有伸缩。这样是没有持续、阶段、层次性建设的能力的。而导致这样局面的关键就是没有一个能主导运动的组织。应该说一切社会运动若没有一种能操控的组织主导,那是很难转化成社会建设性力量的。
1989 年中国民主运动至今已经十八年了,对于“八九”这场对人类影响深远的运动如何去评价,我至今没有确信的结论,因为我认为这个结论不能只是对错这么简单与肤浅,它可能需要历史长河不断淘洗,需要时间不断推移,才能愈益呈现其本来的光辉,让人认识到她应有的价值。而以人类的有限,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作出评价,都似乎显得仓促而功利。所以对于八九年如何评价的事,作为一个当事人,我十几年来很少跟人去争论,实在碰到有人想得个结论的,我也只有一句话:交给历史去评说吧!
我不讨论八九的评价,但是这并不意味我不回忆八九,恰恰相反,我虽不能说无时无刻不在惦记八九,但经常在有意无意间浮现八九的景象,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尤其每年在临近6月4号的日子里,这种内心的沉重与不安,几乎总会让我付出几夜的不眠。当然在这些近乎煎熬的岁月,我不是说得出了什么堪以慰籍的或可以纪念的结论,其实常常是一种茫然与无措,伴我度过了这些拥有历史深度的日子。在这十八个岁月的风雨中,的确许多当年的东西已经谈去,但是有些东西却日久弥深,挥之不去。当此又一个八九“六四”将要来临之际,我想还是将这种挥不去的东西吐出,一则但愿求得心安,再则也希望对后人有所借鉴。
整个八九运动中,我最大的感慨、遗憾、甚至常常锥心的事是整个运动的无序!我这里所言的无序,不是指那种纯粹的混乱,而是指运动没有任何可以控制的力量,即没有能够自由伸缩的可控性。八九运动完全是种自发的偶然性的运动,虽然它与整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启蒙有关,但那只能作为历史注解下的社会背景而进入未来人研读的材料中,但在直接导致八九运动而言,可能胡耀邦先生的去逝是任何其他原因所不可替代的。由于这种偶然,运动起来与进展,基本上就是跟着感觉走!是情绪引领感觉,感觉超越理性。在这方面,十几年来已经有过许多参加者的总结,我就不想赘述了。
在此,今天我只陈述两件感触极深的事,以供有心者们思考。其一是撤离天安门。对这个问题应该说从五月十九日宣布戒严开始就一直有争议,或者说更早时就发生了争议。而当时天安门广场可以说没有一个组织能够做到执行组织自身的决议,包括天安门广场指挥部。这时学生的情绪就是至高的决策,任何有背于情绪的决定到此都将失效。为了不至于让天安门广场在高自联与广场指挥部的互攻中陷入混乱,5月22日,北京八大院校联合到天安门召开现场会,表决通过将高自联撤出广场。由广场指挥部直接负责广场事务。原本以为这样广场的混乱就该控制了,结果后来的事实证明改观不大,广场还是那样的在各种信息中摇摆,在摇摆中依然是谁激进,谁就拥有话语权。更为严重的是广场从此完全脱离开了与高自联的关系,后方学校作的决议,广场根本不会在乎。我清楚记得为了撤离天安门就直接参加过两次高自联的会议,但决策之后,一切依旧。这种广场与高自联的独立关系可以说是八九运动的普遍特点,其实以我的感觉就是广场下面的各种自发结成的组织,也未必会买广场指挥部的帐。因为整个运动以各种自发融汇而成,主流就是各种情绪下的激进创新动向。如果一个人有什么意向,他只要伙同几个认同的人去做就行,后边就会跟着一批随同的人。这种千姿百态的行动,可能正好反映着当时变幻莫测的形势,但却太缺乏一种计划性,伸缩性成份。
其二去阻拦进城的军车。其实这是北京周边的老百姓在发现有军队往城里开时自发起来将各路军车拦住了,后来通知到学校后,学校当时根本没有什么自治会的研究,以北师大而言,就是一个同学挺身而出自任拦阻军车的“和平敢死队”总队长,将一批批志愿参加去拦车的学生派出去。这一支支临时组成的分队,被派走后怎么办?他们如何坚持 ?如何与学校联系?应该坚持到什么程度?等等一切,都是没有明确的,就完全任由前去人员自己把握。如此拦车这么大的事基本上在学校扩音器上喊一通,来报名的就十个人分一组,再随机性指定一个负责人,大致安排个方位去找军车,就算定了。这些派往各处的拦车分队,后来基本是市民自发供应吃饭,但坚持了几天后也就疲惫地自动解散了。这是一种完全自发下的应急之举,但却是八九的常态。碰到一个事了,有人挺身而出就把这个事给担起来了,但没有组织的持续性,更没有计划性,一切都凭个自觉。
这种完全的自发性,临时应急性的运动,很难形成一种力量,虽然它显示着一种强大的民意,但没法上升到一种增量推进社会转型的力量。因为它没有步骤,没有计划,没有伸缩。这样是没有持续、阶段、层次性建设的能力的。而导致这样局面的关键就是没有一个能主导运动的组织。应该说一切社会运动若没有一种能操控的组织主导,那是很难转化成社会建设性力量的。八九偶然性事件引发出来的运动,如果说此前没有组织的设定,那么起来后能马上形成可控运动的组织也行,然而事实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却没有产生这种能主导的组织,所以也没法凝聚起社会广泛的建设性力量,结果失败是必然的。
今天我想谈的是“八九”民主运动的无序与没有伸缩性,很可能并没有成为历史的过去,也就是说如果今天中国再来一场那样声势浩大的运动,中国历史再次能站到一个向文明转型的十字路口,谁能肯定地说中国社会就会避免八九的无序呢?从我对今日社会的了解,答案可能是让人悲观的!也就是说我们依然可能在再次的无序中丧失民族革新的良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亦然没有支持一个运动所应有的组织准备!在此我所说的组织当然不是指一个党,在现实情况下,组织起一个党,并且成为能引领一场社会运动的党,显然是种极不现实的奢求。那么是什么可能会左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社会运动呢?既然组织不可能,那么是否有组织之外的东西可以承担起这种使命呢?
在主导社会变革的组织准备不具产生的充分条件的情况下,社会准组织下的一种认同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实人类的组织核心是理念的认同,至于章程与机构,事实上只是组织的形式,是认同的一种外在反应。从今天中国异议人士的分争情况来看,认同还远没有达成。那么既不具备组织准备,又没有认同基础,这样如果有一场社会运动不期而至,(这不仅仅是假设,这种可能随时都存在),那么中国社会可能又沦陷在一种无序中,一种不可掌控,没有收缩的状态下。我曾经不止一次碰到过一些学者或八九过来人感叹:我们不能再象八九一样了,如果再有那种运动起来,我们绝不能错失了!是的,我们不能再错失!这个民族已经错失不起了!然而问题是我们拿什么来保证不错失呢?我们准备好了吗?对于中国社会最大可能是危机转型,这也许没有多少人会提出异议,问题是我们到时怎么来控制、引导这种转型?使它是良性的、文明的,而不是相反呢?这可能就处决于运动到来前的准备,也就是一种相对较高的社会认同。
当此八九“六四”十八周年来临之际,让我从“八九”运动的沉重中看到今天的使命!
谨记如此,以资纪念。
2007-5-18于北京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1989 年中国民主运动至今已经十八年了,对于“八九”这场对人类影响深远的运动如何去评价,我至今没有确信的结论,因为我认为这个结论不能只是对错这么简单与肤浅,它可能需要历史长河不断淘洗,需要时间不断推移,才能愈益呈现其本来的光辉,让人认识到她应有的价值。而以人类的有限,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作出评价,都似乎显得仓促而功利。所以对于八九年如何评价的事,作为一个当事人,我十几年来很少跟人去争论,实在碰到有人想得个结论的,我也只有一句话:交给历史去评说吧!
我不讨论八九的评价,但是这并不意味我不回忆八九,恰恰相反,我虽不能说无时无刻不在惦记八九,但经常在有意无意间浮现八九的景象,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尤其每年在临近6月4号的日子里,这种内心的沉重与不安,几乎总会让我付出几夜的不眠。当然在这些近乎煎熬的岁月,我不是说得出了什么堪以慰籍的或可以纪念的结论,其实常常是一种茫然与无措,伴我度过了这些拥有历史深度的日子。在这十八个岁月的风雨中,的确许多当年的东西已经谈去,但是有些东西却日久弥深,挥之不去。当此又一个八九“六四”将要来临之际,我想还是将这种挥不去的东西吐出,一则但愿求得心安,再则也希望对后人有所借鉴。
整个八九运动中,我最大的感慨、遗憾、甚至常常锥心的事是整个运动的无序!我这里所言的无序,不是指那种纯粹的混乱,而是指运动没有任何可以控制的力量,即没有能够自由伸缩的可控性。八九运动完全是种自发的偶然性的运动,虽然它与整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启蒙有关,但那只能作为历史注解下的社会背景而进入未来人研读的材料中,但在直接导致八九运动而言,可能胡耀邦先生的去逝是任何其他原因所不可替代的。由于这种偶然,运动起来与进展,基本上就是跟着感觉走!是情绪引领感觉,感觉超越理性。在这方面,十几年来已经有过许多参加者的总结,我就不想赘述了。
在此,今天我只陈述两件感触极深的事,以供有心者们思考。其一是撤离天安门。对这个问题应该说从五月十九日宣布戒严开始就一直有争议,或者说更早时就发生了争议。而当时天安门广场可以说没有一个组织能够做到执行组织自身的决议,包括天安门广场指挥部。这时学生的情绪就是至高的决策,任何有背于情绪的决定到此都将失效。为了不至于让天安门广场在高自联与广场指挥部的互攻中陷入混乱,5月22日,北京八大院校联合到天安门召开现场会,表决通过将高自联撤出广场。由广场指挥部直接负责广场事务。原本以为这样广场的混乱就该控制了,结果后来的事实证明改观不大,广场还是那样的在各种信息中摇摆,在摇摆中依然是谁激进,谁就拥有话语权。更为严重的是广场从此完全脱离开了与高自联的关系,后方学校作的决议,广场根本不会在乎。我清楚记得为了撤离天安门就直接参加过两次高自联的会议,但决策之后,一切依旧。这种广场与高自联的独立关系可以说是八九运动的普遍特点,其实以我的感觉就是广场下面的各种自发结成的组织,也未必会买广场指挥部的帐。因为整个运动以各种自发融汇而成,主流就是各种情绪下的激进创新动向。如果一个人有什么意向,他只要伙同几个认同的人去做就行,后边就会跟着一批随同的人。这种千姿百态的行动,可能正好反映着当时变幻莫测的形势,但却太缺乏一种计划性,伸缩性成份。
其二去阻拦进城的军车。其实这是北京周边的老百姓在发现有军队往城里开时自发起来将各路军车拦住了,后来通知到学校后,学校当时根本没有什么自治会的研究,以北师大而言,就是一个同学挺身而出自任拦阻军车的“和平敢死队”总队长,将一批批志愿参加去拦车的学生派出去。这一支支临时组成的分队,被派走后怎么办?他们如何坚持 ?如何与学校联系?应该坚持到什么程度?等等一切,都是没有明确的,就完全任由前去人员自己把握。如此拦车这么大的事基本上在学校扩音器上喊一通,来报名的就十个人分一组,再随机性指定一个负责人,大致安排个方位去找军车,就算定了。这些派往各处的拦车分队,后来基本是市民自发供应吃饭,但坚持了几天后也就疲惫地自动解散了。这是一种完全自发下的应急之举,但却是八九的常态。碰到一个事了,有人挺身而出就把这个事给担起来了,但没有组织的持续性,更没有计划性,一切都凭个自觉。
这种完全的自发性,临时应急性的运动,很难形成一种力量,虽然它显示着一种强大的民意,但没法上升到一种增量推进社会转型的力量。因为它没有步骤,没有计划,没有伸缩。这样是没有持续、阶段、层次性建设的能力的。而导致这样局面的关键就是没有一个能主导运动的组织。应该说一切社会运动若没有一种能操控的组织主导,那是很难转化成社会建设性力量的。八九偶然性事件引发出来的运动,如果说此前没有组织的设定,那么起来后能马上形成可控运动的组织也行,然而事实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却没有产生这种能主导的组织,所以也没法凝聚起社会广泛的建设性力量,结果失败是必然的。
今天我想谈的是“八九”民主运动的无序与没有伸缩性,很可能并没有成为历史的过去,也就是说如果今天中国再来一场那样声势浩大的运动,中国历史再次能站到一个向文明转型的十字路口,谁能肯定地说中国社会就会避免八九的无序呢?从我对今日社会的了解,答案可能是让人悲观的!也就是说我们依然可能在再次的无序中丧失民族革新的良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亦然没有支持一个运动所应有的组织准备!在此我所说的组织当然不是指一个党,在现实情况下,组织起一个党,并且成为能引领一场社会运动的党,显然是种极不现实的奢求。那么是什么可能会左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社会运动呢?既然组织不可能,那么是否有组织之外的东西可以承担起这种使命呢?
在主导社会变革的组织准备不具产生的充分条件的情况下,社会准组织下的一种认同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实人类的组织核心是理念的认同,至于章程与机构,事实上只是组织的形式,是认同的一种外在反应。从今天中国异议人士的分争情况来看,认同还远没有达成。那么既不具备组织准备,又没有认同基础,这样如果有一场社会运动不期而至,(这不仅仅是假设,这种可能随时都存在),那么中国社会可能又沦陷在一种无序中,一种不可掌控,没有收缩的状态下。我曾经不止一次碰到过一些学者或八九过来人感叹:我们不能再象八九一样了,如果再有那种运动起来,我们绝不能错失了!是的,我们不能再错失!这个民族已经错失不起了!然而问题是我们拿什么来保证不错失呢?我们准备好了吗?对于中国社会最大可能是危机转型,这也许没有多少人会提出异议,问题是我们到时怎么来控制、引导这种转型?使它是良性的、文明的,而不是相反呢?这可能就处决于运动到来前的准备,也就是一种相对较高的社会认同。
当此八九“六四”十八周年来临之际,让我从“八九”运动的沉重中看到今天的使命!
谨记如此,以资纪念。
2007-5-18于北京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王德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