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普林斯顿的留学生在想啥

 2002-06-28 20:34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已经连续数年被《美国新闻和世界时事报道》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顿大学里聚集着来自中国百名正在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作为海外留学的一个群体,他们都在想些什么?在国外读书的日子有些什么不同感受?本报驻美特约记者陈屹对此进行了采访。

   ■记者:来美国前后,有没有认识上的误差?

   黄超 (来自清华大学):记得初中的时候,一位长者到我们学校来做讲座,谈及他在美国的所见所闻,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大街上被人抢走了三十块钱。他总结道:在美国出行,上衣口袋里一定要揣上30美元,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随时准备遇到流氓,乖乖地给钱。

   十年之后,我坐进了北京新东方学校的教室,学习考托考G的技巧。老师们经常会讲,留学生在美国一个月的奖学金有1500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就是一万多块,那可是我们这好几个月的工资哪。美国物资极大丰富,时不时地有鱼从河里跳到岸上,人们都不屑一捡,任它腐烂。爱吃鱼的我自然而然地开始憧憬起美国的生活来。来了后,才发现国内媒体和海外来的人士,对美国的真实性在不同程度上有些吹嘘的色彩,自然而然地让不曾去过海外的人,产生误区和盲点。

   秦巍(来自复旦大学):既然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就是迎接挑战的。 当然,不同的方面,还是比比皆是, 比如: 小城镇的人都很友好,即使不认识,大家也都打打招呼。 校园里,学生穿得很随意,什么T恤衫, 短裤,连拖鞋也穿进教室, 比我在复旦时的同学,要随便多了。 美国一些所谓的市中心,比起上海可差远了,又脏,又乱,特别是纽约的唐人街。 当然,必须要提到语言水平,当时我的TOFEL考了670, 而到美国后,发现一些发音和词汇,与现实的美语还有差距,而且,还闹出许多笑话呢!

   来之前,我们认为美国人都很笨,这是错觉,也许他们数学的演算能力不如中国人,应试能力相对比我们差。 但是,他们的知识面广,爱好多样,创造能力、动手能力非常强。

   ■记者:你眼中的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骆秋野(来自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对美国本身的了解并没有质的改变,而是更深层的了解。 就中美教育来说, 我们从小习惯的教育制度,单枪匹马, 各自为营, 可是一到了美国读研究生, 时时都会遇到小组论文、小组项目、小组研究, 每个组都要两个人以上的合作, 开始确实不习惯。另外,我们中国学生以学业为重,而美国学生的兴趣非常广泛,体育上更是强项,这样学习起来,他们的身体素质要比我们好多了。  


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很扎实, 但是中美大学教育比较:差距很大,特别是人文和社会科学。美国大学生大学三年级才选择自己的专业,在这之前可自由涉猎天文地理各个领域。这里的学校大多师资充足,设置专业种类齐全且质量都不错,这使得美国本科学生总体上知识结构更为合理,而同时他们若对某专业很早产生兴趣,学校也有条件为学生提供深度的学习机会。我接触过若干天资聪颖的美国本科学生,有的入学不久便确定自己的方向,到毕业时自己的专业水平达到甚至超过研究生水平。

   李虎生(来自清华大学):在这边已经念了一年半书了,课上了十来门,研究也做了一些,也做过助教。感觉美国的本科教育并不比中国好,我做过电机系三年级本科生的一门课的助教,带过实验,改过作业也批过考卷,按说他们已经是美国大学生里的精英了,可我感觉他们的平均水平恐怕比不过清华电子系的本科生,无论是理论功底还是实践能力。可是同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比(尤其是博士),美国的水平就高出了一大截。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美国有最好的师资力量,像我所在的小组里,每一位教授都是其领域内鼎鼎有名的人物,随便拿一个到中国都是院士级别的,名师出高徒,当然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另外美国学生尽管平均水平也许比不过中国学生,可他们的天才学生比中国的天才们还要天才,这是因为他们的教育环境为天才们提供了土壤,他们没有高考的压力,可以自由地发展,而且他们的中学可以提供很好的环境,我听说有的中学可以开出量子力学的课程来供学生学习,这在中国是根本没法想象的;而且美国是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招收人才,像我老板的学生除了美国人外,来自中国、印度、土耳其、智利、意大利、法国的都有,这样收罗全世界的人才,自然可以促进其科技的发展了。

   关于做研究方面, 到国外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研究工作。 在国内,如果搞出新的算法, 首先想到的是能否赚钱, 写出程序,尽快找个公司合作, 取得经济效益。但是,在美国大学里,如果你算出什么时,并不急着去把它商业化, 而是静下心来好好来分析它的性能, 用许多数学推理和程式反复演算, 导师对学生的要求更是精益求精。在国内时,如果我做得速度不够,背后就一再被别人催促, 如果需要一个星期的工作,恨不得明天就要拿出来, 晚是绝对不成的,这样你要砸钱啦, 那时我认识的研究是多发论文,多赚钱。 这里的导师却反反复复要我再等等,再想想,再去学一个新课,再提出一个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我的心态、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变了。  

在美国,表面上没有国内导师给你的压力,但是, 看到别人都在努力,都做得很好,你自己都会给自己压力。 实际上,美国的环境给你一个更大的研究空间,让你的灵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普林斯顿大学有个教授,几乎有六七年间没有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但是,七年后的他,研究出350年前提出的定理--费尔马达定理, 震撼了世界的数学界。说得更直白些,科学的东西是靠灵感,不能跟正在埋头苦干的爱因斯坦先生说:“加油啊,如果你下个星期再拿不出证实相对论的成果来,恐怕你该开路了。”

   黄超 (来自清华大学):与国内的研究生教育比较起来,客观上讲,美国大学的教授们普遍的学术水准要高于国内。因而在授课的广度及深度上是国内无法相比的。有时,我们常常对布置下来的作业或课程实验不知从何下手。必须查阅一些学术期刊或网络资源才能有所眉目。正是教授们极深的学术修养和对专业最新进展的熟知,方能给予我们中肯的指导。这也正是美国学术界能保持领先地位的原因。顺便说一句,我们这里有些教授比他们的研究生工作还要辛苦。第一个学期末,我们这些第一年的研究生开始选导师。普林斯顿大学与别处很大的不同是,几乎所有的研究生在经过一两个学期对本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自由地选择导师。而别的学校通常是导师各自直接招生。在研究生入校以前遁入何门就早已定下。人们常说没有选择很烦恼,但选择太多是不是也很烦呢?经过再三考虑和征求高年级同学的意见,我终于决定选一位印度教授做导师。尽管关于不能选印度人做导师的说法有各种各样的版本,但我想这也是因人而异的吧。选定导师后,我就开始了这一领域的探索。

   为了增强和拓宽对领域的认识,导师给我大量的书籍和文献资料来读。让我未曾料到的是,他要求我每个星期在课余时间完成一本三四百页的相关书籍,或是15到20篇期刊或会议学术论文。在选修的四门课之外,还要完成这么大量的阅读是对我的巨大挑战--“挑灯夜战”。因为每周五我需要与导师见面,讨论这个星期所读的资料。所以周四晚上经常要熬到三四点才能睡觉。一开始,我的阅读速度很慢,语言是一个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相关的背景知识比较缺乏,所以很多不懂的地方让我无法顺畅地读下去。以前在国内,读课本也好,读文献也好,我总是喜欢把每个问题都弄清楚。这种习惯也就导致我常常是非常紧张才能完成每周的阅读任务。导师知道后,指点我不懂的地方就不要读了,但一定要保证每周的读书数量。我有些不理解,读不懂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时间来读呢?半年之后,我读完了十几本书,数百篇学术论文。阅读英文文章的速度明显提高。回想起来,直接跳过不懂的章节非常有道理。你不能指望从一开始就能够把文献全弄明白,哪怕一篇文章只能学懂30%,有了数量的积累和各方面知识的综合之后,最开始很模糊的地方也就自然而然地清晰起来。慢慢地自己也就懂得越来越多,也就有能力来判断一篇文献的优缺点和他人研究的侧重和发展。这不也正是自然辩证法所说的量变到质变么?大量的阅读为我顺利地进入研究项目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卢君:大家说了许多美国教育的强项,但是,我觉得中国教育也有它自身的优势, 接受中国方式,还是接受美国方式, 最重要的要看你本人今后在哪里发展。 把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硬搬进中国来的话, 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关于研究生教育,美国顶尖的研究生院质量绝对是无与伦比的,这些研究生院依靠丰厚的资金以及源源不断校友的私人捐赠来吸引有名望的教授,不断改善科研教学设施并以奖学金吸引优秀学生报考。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