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普林斯頓的留學生在想啥

 2002-06-28 20:3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已經連續數年被《美國新聞和世界時事報導》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頓大學裡聚集著來自中國百名正在攻讀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的研究生。作為海外留學的一個群體,他們都在想些什麼?在國外讀書的日子有些什麼不同感受?本報駐美特約記者陳屹對此進行了採訪。

   ■記者:來美國前後,有沒有認識上的誤差?

   黃超 (來自清華大學):記得初中的時候,一位長者到我們學校來做講座,談及他在美國的所見所聞,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大街上被人搶走了三十塊錢。他總結道:在美國出行,上衣口袋裡一定要揣上30美元,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隨時準備遇到流氓,乖乖地給錢。

   十年之後,我坐進了北京新東方學校的教室,學習考托考G的技巧。老師們經常會講,留學生在美國一個月的獎學金有1500美元,折合成人民幣就是一萬多塊,那可是我們這好幾個月的工資哪。美國物資極大豐富,時不時地有魚從河裡跳到岸上,人們都不屑一撿,任它腐爛。愛吃魚的我自然而然地開始憧憬起美國的生活來。來了後,才發現國內媒體和海外來的人士,對美國的真實性在不同程度上有些吹噓的色彩,自然而然地讓不曾去過海外的人,產生誤區和盲點。

   秦巍(來自復旦大學):既然來到一個新的環境,就是迎接挑戰的。 當然,不同的方面,還是比比皆是, 比如: 小城鎮的人都很友好,即使不認識,大家也都打打招呼。 校園裡,學生穿得很隨意,什麼T恤衫, 短褲,連拖鞋也穿進教室, 比我在復旦時的同學,要隨便多了。 美國一些所謂的市中心,比起上海可差遠了,又髒,又亂,特別是紐約的唐人街。 當然,必須要提到語言水平,當時我的TOFEL考了670, 而到美國後,發現一些發音和詞彙,與現實的美語還有差距,而且,還鬧出許多笑話呢!

   來之前,我們認為美國人都很笨,這是錯覺,也許他們數學的演算能力不如中國人,應試能力相對比我們差。 但是,他們的知識面廣,愛好多樣,創造能力、動手能力非常強。

   ■記者:你眼中的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駱秋野(來自北京國際關係學院):對美國本身的瞭解並沒有質的改變,而是更深層的瞭解。 就中美教育來說, 我們從小習慣的教育制度,單槍匹馬, 各自為營, 可是一到了美國讀研究生, 時時都會遇到小組論文、小組項目、小組研究, 每個組都要兩個人以上的合作, 開始確實不習慣。另外,我們中國學生以學業為重,而美國學生的興趣非常廣泛,體育上更是強項,這樣學習起來,他們的身體素質要比我們好多了。  


我們可以說中國的基礎教育很紮實, 但是中美大學教育比較:差距很大,特別是人文和社會科學。美國大學生大學三年級才選擇自己的專業,在這之前可自由涉獵天文地理各個領域。這裡的學校大多師資充足,設置專業種類齊全且質量都不錯,這使得美國本科學生總體上知識結構更為合理,而同時他們若對某專業很早產生興趣,學校也有條件為學生提供深度的學習機會。我接觸過若干天資聰穎的美國本科學生,有的入學不久便確定自己的方向,到畢業時自己的專業水平達到甚至超過研究生水平。

   李虎生(來自清華大學):在這邊已經念了一年半書了,課上了十來門,研究也做了一些,也做過助教。感覺美國的本科教育並不比中國好,我做過電機系三年級本科生的一門課的助教,帶過實驗,改過作業也批過考卷,按說他們已經是美國大學生裡的精英了,可我感覺他們的平均水平恐怕比不過清華電子系的本科生,無論是理論功底還是實踐能力。可是同中國的研究生教育比(尤其是博士),美國的水平就高出了一大截。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美國有最好的師資力量,像我所在的小組裡,每一位教授都是其領域內鼎鼎有名的人物,隨便拿一個到中國都是院士級別的,名師出高徒,當然水平不可同日而語;另外美國學生儘管平均水平也許比不過中國學生,可他們的天才學生比中國的天才們還要天才,這是因為他們的教育環境為天才們提供了土壤,他們沒有高考的壓力,可以自由地發展,而且他們的中學可以提供很好的環境,我聽說有的中學可以開出量子力學的課程來供學生學習,這在中國是根本沒法想像的;而且美國是在全世界的範圍內招收人才,像我老闆的學生除了美國人外,來自中國、印度、土耳其、智利、義大利、法國的都有,這樣收羅全世界的人才,自然可以促進其科技的發展了。

   關於做研究方面, 到國外看到了什麼是真正的研究工作。 在國內,如果搞出新的演算法, 首先想到的是能否賺錢, 寫出程序,盡快找個公司合作, 取得經濟效益。但是,在美國大學裡,如果你算出什麼時,並不急著去把它商業化, 而是靜下心來好好來分析它的性能, 用許多數學推理和程式反覆演算, 導師對學生的要求更是精益求精。在國內時,如果我做得速度不夠,背後就一再被別人催促, 如果需要一個星期的工作,恨不得明天就要拿出來, 晚是絕對不成的,這樣你要砸錢啦, 那時我認識的研究是多發論文,多賺錢。 這裡的導師卻反反覆覆要我再等等,再想想,再去學一個新課,再提出一個問題。 從根本上來說,我的心態、思維方式和做事方法變了。  

在美國,表面上沒有國內導師給你的壓力,但是, 看到別人都在努力,都做得很好,你自己都會給自己壓力。 實際上,美國的環境給你一個更大的研究空間,讓你的靈感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普林斯頓大學有個教授,幾乎有六七年間沒有發表一篇學術論文,但是,七年後的他,研究出350年前提出的定理--費爾馬達定理, 震撼了世界的數學界。說得更直白些,科學的東西是靠靈感,不能跟正在埋頭苦幹的愛因斯坦先生說:「加油啊,如果你下個星期再拿不出證實相對論的成果來,恐怕你該開路了。」

   黃超 (來自清華大學):與國內的研究生教育比較起來,客觀上講,美國大學的教授們普遍的學術水準要高於國內。因而在授課的廣度及深度上是國內無法相比的。有時,我們常常對佈置下來的作業或課程實驗不知從何下手。必須查閱一些學術期刊或網路資源才能有所眉目。正是教授們極深的學術修養和對專業最新進展的熟知,方能給予我們中肯的指導。這也正是美國學術界能保持領先地位的原因。順便說一句,我們這裡有些教授比他們的研究生工作還要辛苦。第一個學期末,我們這些第一年的研究生開始選導師。普林斯頓大學與別處很大的不同是,幾乎所有的研究生在經過一兩個學期對本專業有了一定的瞭解後,自由地選擇導師。而別的學校通常是導師各自直接招生。在研究生入校以前遁入何門就早已定下。人們常說沒有選擇很煩惱,但選擇太多是不是也很煩呢?經過再三考慮和徵求高年級同學的意見,我終於決定選一位印度教授做導師。儘管關於不能選印度人做導師的說法有各種各樣的版本,但我想這也是因人而異的吧。選定導師後,我就開始了這一領域的探索。

   為了增強和拓寬對領域的認識,導師給我大量的書籍和文獻資料來讀。讓我未曾料到的是,他要求我每個星期在課餘時間完成一本三四百頁的相關書籍,或是15到20篇期刊或會議學術論文。在選修的四門課之外,還要完成這麼大量的閱讀是對我的巨大挑戰--「挑燈夜戰」。因為每週五我需要與導師見面,討論這個星期所讀的資料。所以週四晚上經常要熬到三四點才能睡覺。一開始,我的閱讀速度很慢,語言是一個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相關的背景知識比較缺乏,所以很多不懂的地方讓我無法順暢地讀下去。以前在國內,讀課本也好,讀文獻也好,我總是喜歡把每個問題都弄清楚。這種習慣也就導致我常常是非常緊張才能完成每週的閱讀任務。導師知道後,指點我不懂的地方就不要讀了,但一定要保證每週的讀書數量。我有些不理解,讀不懂為什麼還要花那麼多時間來讀呢?半年之後,我讀完了十幾本書,數百篇學術論文。閱讀英文文章的速度明顯提高。回想起來,直接跳過不懂的章節非常有道理。你不能指望從一開始就能夠把文獻全弄明白,哪怕一篇文章只能學懂30%,有了數量的積累和各方面知識的綜合之後,最開始很模糊的地方也就自然而然地清晰起來。慢慢地自己也就懂得越來越多,也就有能力來判斷一篇文獻的優缺點和他人研究的側重和發展。這不也正是自然辯證法所說的量變到質變麼?大量的閱讀為我順利地進入研究項目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盧君:大家說了許多美國教育的強項,但是,我覺得中國教育也有它自身的優勢, 接受中國方式,還是接受美國方式, 最重要的要看你本人今後在哪裡發展。 把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硬搬進中國來的話, 會出現更多的問題。關於研究生教育,美國頂尖的研究生院質量絕對是無與倫比的,這些研究生院依靠豐厚的資金以及源源不斷校友的私人捐贈來吸引有名望的教授,不斷改善科研教學設施並以獎學金吸引優秀學生報考。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