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無常,奔六十的人常遇三道坎。(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經歷親人的離世,才能學會珍惜;付出慾望的代價,才懂節制可貴;遭受病痛的折磨,才知健康之重,奔六十的人常遇這三道坎。
第一道坎:失去親人
小說裡有一句話說:「人在年輕的時候,覺得到處都是人,別人的事就是你的事。
到了中年以後才覺得,除了家人,已經一無所有了。」
真正讀懂這句話背後的人生真相,往往是在痛徹心扉的失去之後。年少時總以為有兄弟姐妹相伴,有父母可以依靠,見面的次數還有很多,以後來日方長。事實上,父母終會老去,兄弟姐妹也會因為忙於家事難以相聚,無常之事數不勝數。
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殘酷的現實:相聚的飯,吃一次少一次;人生的面,見一面少一面。
你永遠無法預測,說完再見還會不會有再見面的機會;你永遠不知道,哪一項「未完成」會給你留下一生的遺憾。
母親的突然離世,給作家史鐵生的心裏留下了多年遺憾和愧疚。回憶起往日裡母子倆朝夕相處的點點滴滴,他悔不當初:「我真想告誡所有的孩子,別跟母親倔強,我已經懂了,卻來不及了。」
多年以後,他的作品獲得了獎項,面對記者的採訪,他難掩悲痛:「要是母親能多活幾年,就能看到了。」
人總是這樣,在失去後才學會珍惜,在離別後才明白珍貴,可到那時,一切早已來不及。
至親之人的離世,是每個人都難以化解的傷痛,也是生命中難以邁過去的坎兒。
到了一定年齡,你終會明白,人生的幸福源頭,歸根結底就是這五個字:珍惜眼前人。
有道是,親人只有一次的緣分,無論這輩子我們相處多久,一定要珍惜共聚的時光。
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相見。
第二道坎:慾望
《解人頤》中,寫著:
「終日奔波只為飢,方才一飽便思衣。
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
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
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
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作了皇帝求仙術,更想登天跨鶴飛。
若要世人心裏足,除是南柯一夢兮。」
這段話正好道盡了人性的貪婪和人生的真相。
一個人,若是既要、又要、還要,無窮盡地放大自己的慾望,總有一天,要被慾望吞噬。
人生在世,想要的東西太多,最終往往什麼也得不到。
不少人退休前,奔波在各種社交圈中,忙碌於各種名利場中,總是不滿足於眼前擁有的財富地位,大半輩子都感受不到快樂;退休後,又習慣於和別人攀比,比車子,比房子,比存款,最後為了得到更多的物質,輕信騙局,丟掉了大半生的心血。
人一旦被慾望牽絆,就會給生活徒增很多不必要的坎兒,終將寸步難行。
五十歲以後,學會給人生做減法,減去心上不必要的慾望,明白知足常樂,才能長久快樂。
節制是人生最大的享受,物質的釋放、精神的釋放都很容易,但是難的是節制。
人活到極致,是節制。
不管到了什麼年齡,管好自己的慾望,過好當下的生活,自會得到永久的心安。
不遭遇一場意外,就無法看清平安的日常是多麼難得。(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第三道坎:生病
作家李筱懿曾有這樣一番感慨:在她四十歲之前,把幸福解讀為「有」:有錢,有車,有房,有事業。那些年,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條件,她每天步履不停,忙著賺錢,忙著趕路。
直到中年以後,她身體無法繼續支撐,倒在了病床上,才恍然大悟,幸福其實是「無」:無憂、無慮、無病、無災。
有句話說的很對:人是叫不醒的,只能痛醒。
可大多數時候,這份痛,往往付出的是難以挽回的代價。
有著「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家」之稱的梁漱溟先生,活到了95歲。他在90歲高齡時,依然能站在講台上給學生授課,條理清楚,聲音洪亮且有力。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他長期養成的良好生活方式。他每天都會堅持鍛練,去公園慢跑、打拳,在運動中找回生命的活力。在飲食上,一日三餐他都堅持食不過飽的原則,從不大吃大喝。日復一日,吃好每一頓飯,認真對待生活,讓他擁有了最充實的晚年生活。
不遭遇一場意外,就無法看清平安的日常是多麼難得。
不經歷病痛折磨,就不知道健康佔據了生活多少比例。
趁著健康尚存,平日裡記得多活動筋骨,飲食規律,戒菸戒酒,別再消耗身體。
請記住:一個安然無恙的身體,是所有幸福的前提。
55歲到65歲這十年,最好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的?
豐子愷曾寫過的一段話:
「走正確的路,放無心的手,結有道之朋,斷無義之友,飲清淨之茶,戒色花之酒,開方便之門,閉是非之口。」
身處人生的下半場,照顧好身心,調整好自己,別再留遺憾,邁過一道道坎兒,才算是不辜負此生。
責任編輯: 家惠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