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茶緣茶道】茶道人生(視頻)

 2024-10-11 08: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茶聖」陸羽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
茶聖陸羽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飲食飲食」,飲在先,食在後。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的茶,從神農時代到現在歷經幾千年,在世界各地能盛傳不衰,除了世人皆知的優點:健康美容、閑情雅緻等,茶中蘊藏的深刻道理才是真正使茶道能源遠流長的主要原因。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唐朝《封氏聞見記》中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在歷史的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表現,茶的品種也繁多,但萬變都不離茶道之宗旨:「精、行、儉、德」。

「茶聖」陸羽生於唐開元二十一年,他自小就跟著積公學佛,並研習煮茶技藝。在48歲那年,他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書中主要是介紹中國僧人如何種茶、製茶、烹茶和飲茶。自幼學佛的陸羽寫出的茶經自帶幾分佛氣。但古代多數名茶都與佛門有關,僧人也大多嗜茶、種茶。自古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所以最早的茶園多在寺院旁。佛教認為茶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飲茶可提神驅睡魔;飯罷就坐禪會消化不良,茶可助消化;茶可抑制性慾。」茶還有「安神、清頭目」的功效,喝茶可靜心、靜神,有助於人去除雜念,也很符合僧人「內省修行」的思想。

除了佛家,道家和儒家對茶也是情有獨鍾。道家講天地人三才,從茶葉之望聞嘗沏中發揮修身養生的內涵,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儒家著重禮法,修心養性,陶冶情操。以飲茶為契機,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

陸羽在《茶經》中指出,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的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可見五行調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基礎。五行相和就能達到陰陽協調,普利萬物的作用。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之道。茶道的深層涵義也就是「查道」。茶,神農最初稱之為「查」,即查找並清除體內毒素之意。道,指道路。茶道也就是以飲茶為契機,不斷實現身心境界的自我飛躍。藉著茶道精神,人們彼此檢查自己的內心,也就是一種參禪悟道的形式,達到人格和精神上的升華。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國人不輕易言道,認為這是個神聖的字眼,是人生的法則,宇宙、自然的規律。在中國,飲食、玩樂等諸多活動中能升華為「道」的只有茶道。在日常人生活中踐行茶道,就能達到宗教的最終目的:圓滿人生境界。所以茶道與宗教相比更適合於廣大民眾,是一種至善之道。茶道對於整體提升全民的道德修養和情操,提高各民族的素質有著無以替代的作用。

在古代,茶被列為貢品,是專貢皇帝和皇室成員以及達官貴人們享用的。在茶藝上講究「精茶、真水、活火、妙器」。力求高品位以顯示皇族之富貴。唐代文成公主和親吐蕃,帶去了香茶,從那以後,藏民飲茶成為時尚,一直流傳至今。源於中國的日本茶道基本歸屬禪宗茶道,但在日本進一步得以發揚光大。日本茶道四規「和、敬、清、寂,」追尋的是空靈寂靜的意境。

茶助文思。唐代之後的文人墨客不嗜茶者幾乎沒有,如:白居易、杜牧、李白、杜甫、孟浩然、陸游等,他們都留下了許多歌頌茶的美妙詩篇。

綜上所述,茶作為至善至雅之物,巧妙地將淨化人體,陶冶情操、參禪悟道完美地容於一杯香茗之中。此種飲法可稱之為「雅飲」,講究細細「品茶」;還有一種飲法,稱為「俗飲」,講究大碗「喝茶」。

茶葉演變至今,已成為百姓開門七件事之一:「柴米油鹽醬醋茶」。現在市面上還出現了專為「懶人」和上班族設計的「速溶茶」,在酒店裡隨處可見到免費的「袋泡茶」;在廣東,人們習慣邊「吃早茶」,邊談生意;各式茶館遍佈大中小城市;在「送煙、送酒不如送健康」的理念下,送茶葉,成了人們禮尚往來不可缺少的首選……。茶作為「俗飲」,深受百姓的歡迎。

早在開天闢地、清濁區分的遠古時代,萬物淳樸,沒有名稱,後來出了個燧人氏,觀察北斗星與北極星來確定方向,開始用火使食物變熟,後據燧人氏的發現,創立了八卦,設立了生火煮飯的廚房。從此,各種食物、滋味多起來了,疾病也跟著萌生。到上古時期,神農憐恤黎民們多病,於是嘗遍百藥來拯救、醫治病人。據古書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是茶)。素有「百藥之王」美稱的茶,不僅有解毒、消食、下氣、利水、通便、治痢、治心痛、療瘡治瘘等近三十種功效(詳見《本草綱目》、《神農食經》、《千金方》),近代科學發現飲茶有利於預防癌症,對糖尿病也有明顯療效,還有利於防治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茶還有利於防輻射,醒酒御煙,預防膽結石、腎結石和膀胱結石等作用。

還有一種茶,叫「陳茶」,是用傳統製法製成的茶葉(以名茶:烏龍茶、鳳凰單樅、碧螺春、西湖龍井等的茶為上品),密封於罐中保存十年、數十年乃至更長時間。在保存的過程中,茶葉中的內溶物起了變化,致使泡出的茶湯滋味溫和醇香,並有暖胃、消食、止痛、解暑、解毒、祛病等多種功效。飲後會打嗝嘔氣,全身發熱等生理反應,或出微汗,全身輕鬆、暢快。陳茶屬歷史遺留物,數量有限,且越來越少,屬珍稀物品。古代對陳茶也有記載:「雨前雖好但嫌新,火氣難除莫近唇。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清代•周亮工《閩茶曲》),詩中說陳年茶在收藏過程中火味盡去,陳茶能賣出新茶三倍的價錢,家家戶戶都以擁有陳茶為榮。

當今社會交通便利,尤其在大都市,天下美食都在這裡匯聚,人們想吃什麼都能吃到。天天飽食膏梁厚味,海裡、地上、天上的各種東西,無所不吃,又吹空調,吃冷飲,於是胃中各種食物,滯結不消化,陰陽二氣,相互博激、阻隔,五味相剋相搏,想不生病也不可能。有些即使當時沒有反映出來,但卻會長期積累,成為禍患。醫書上講一切病苦,都是人們自找的,與命運無關,不是上天使人短命,是人自絕性命,「病從口入」,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豐年多病,飢年少疾」(嵇康)。以前老人都知道,食物還是簡單一點更好,身體適應起來容易。如果吃得太雜,各種食物又都有各自的屬性,它們自己會互相衝突,身體就容易適應不了,而導致病變。「五臟即是五行,在內為五行,在外為五味。五行和五味。相互制約和扶助。所以春夏秋冬,違逆自然之理的飲食,都不能過度,凡是所吃飲食與五臟相剋的,疾病絕對會生成」。「酸味傷脾,苦味傷肺,辛味傷肝,咸味傷心,甜味傷腎。五味克五臟,與自然、五行間相剋的自然原理是相一致的。」(唐•孫思邈《千金方》)。

在古代,人們的飲食結構相對簡單些,由於交通不夠便利,各地區只是吃本地區能提供的食物。比如南方產稻米,就吃米飯為主食;北方產大麥就以麵食為主,遊牧民族吃牛羊肉多;海邊的人吃海鮮多;山上人吃野味多,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很多地方都用自己本地所產的茶來解除一些身體不適,調節身體的酸鹼平衡,達到健康,即使不產茶的地區也會從產茶區進口茶葉。「導致人體有病的只有一種原因:就是體質過酸。如果身體能夠維持酸鹼平衡,人就會健康長壽」(美國細胞營養學家──羅切斯特),而酸鹼平衡可以理解為中醫所說的陰陽平衡。

在這點上,古人對於如何修養生息確實比現代人要高明得多。張仲景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是平和的,只要好好將養即可,切不要胡亂服藥。因為某些藥物的藥勢是偏於某一方面的,它只對人體某一臟腑有益。胡亂使用會使人的髒氣不平衡,因此反而易受外界邪氣侵犯。古人認為:安身立命的根本必然藉助於日常飲食,而不得飲食之法的人,不足以保存其生命。用日常的飲食療法來消除疾病使機體恢復平衡,以及釋放情志,驅逐疾患,可以稱得上是高明的人,是延年養老的神奇妙法,養生術的極致。「天地有這些瘴癘之類邪氣,還得用天地所生的物類來防備它,這就叫懂得方法,那麼病邪就找不到從哪裡侵入人身了。」

茶作為中華傳統的保健飲品,能在如此看重養生之道的神州大地上盛傳幾千年而不衰,足以證明他的重要功效。從古到今,許多地區的人們都把茶與日常飲食結合起來,把茶當作解決身體健康問題的善飲。尤其是陳茶,遇到流行瘟疫等各種疾病時,陳茶確實能發揮出他的效用來,這在許多地方都有記載,閩南坊間至今還流傳著陳年鐵觀音的神奇故事:清光緒年間,有永隆居士,乃清溪(安溪)新康裡人氏,其久受腸疾之苦。某日,腹漲甚,食不咽,多方尋醫問藥無果。家人遂至祖厝「活生堂」,求佑於觀音。是夜,居士神遊天國,依稀夢得菩薩點化。翌日,循夢至祖厝求索。覓遍古厝,僅得半兩褐黑若炭之陳年老茶。遂將老茶煮沸熱飲,體大愈,眾歡。原來,覓得的老茶已久置20年,有暖胃、助消化、殺菌止痢之功效。

在中國南部一些山區,人們至今仍保持著收藏陳年老茶的習俗,將老茶當作家庭常備藥。有些地方,當婦女懷孕時,就趁著清明、穀雨那天去採野生茶,密封收藏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身體若有不適,就取出泡一碗老茶湯喝,很多病症即能得到有效緩解或治癒。

這和有的少數民族釀製「女兒紅」酒有點相似,據說歐洲也有這樣一種風俗:「結婚時,人們會在結婚蛋糕塔中留下一層蛋糕等孩子出生或結婚五週年後再吃。由於這種蛋糕的原料主要是酒、香料和果料,麵粉的比例極少,所以保存多年也不變質。相比較而言,製作陳年老茶這種風俗習慣,似乎更具有實用性和內在意義。

但現代的年輕人大多怕吃苦,更喜歡喝各式甜酸型飲料,認為喝茶那是老年人才幹的事,身體稍有點難受就吃藥,殊不知,用藥物解決病痛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俗話說:「是藥三分毒」。中國醫藥古書《千金方》中這樣論述到:當醫生的人,應當先洞察病源,知道病人犯了什麼病,先用飲食療法,如不癒,再用藥。藥之性勢剛烈,就像統率軍隊,軍隊的猛烈、狂暴,哪能隨便使用,如果違背用兵之常法用兵,就會損壞巨大。若用藥漫無準則,其凶禍也像用兵一樣,既傷邪亦傷正。現代醫學很多治病方法都是將病毒與白細胞(人體中與疾病作鬥爭的「衛士」)一起殺死,雖然病好了,但病人元氣大傷,還得長時間好好調養,讓白細胞再重新生長出來。有的糖尿病患者因長期服藥傷胃,病還未見去,倒多生出了個胃病來。而如能飲茶得法,並長期堅持下去,對人體則有百利而無一害。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茶葉中的各種元素,就像人體中的白細胞一樣,能起到殺毒的作用,並能增強人體的綜合免疫功能,還能使人靜心安神,用中醫的理論講就是能驅邪扶正,幫助調節人體陰陽,使之達到平衡,誠可謂身心雙向調控,外調內養,標本兼治。

但是,造成人體有病的原因實在太多。嵇康說過,養生有五大難處:第一難是名利之心不除;第二難是喜怒之意不去;第三難是聲色之心不除;第四難是膏梁厚味不絕;第五難是神情憂慮、精神散亂。只要有這五難存在,雖然心裡希望長壽,口裡吟誦的是養生的至理名言,吃的是食物的精華,呼吸的是天地精氣,也不能不損害人的操節,縮短人的壽命。只要心中沒有這五種雜念,誠信日漸增加,道德日漸週全,不刻意祈善而自有福氣,不求長壽而壽自延,這就是養生的大旨。

現代科學也認為「健康不僅是指吃得好和身體強壯。事實上,人們做好每一件事情,從打籃球到看電視,都在影響著一個人的健康水平,健康是指一個人的身體、精神和社會關係這三者處於最佳狀態。……精神健康包括人的感覺和情緒,只有精神健康,人才能很好地緩解心理壓力。社會關係健康是指人能與他人和諧相處。」(摘自——《人體百科》常和主編)。


茶使人靜心安神,驅邪扶正;茶能調節人體陰陽。(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在古代,百姓的慾望較少,稟和,感染疾病也就輕微,即使用藥,份量也輕,而治癒的病極多。古人對於如何修身養性有完整的一套理論學說,勤於踐行的人無數。他們的原則是在疾病尚未發作之前就懂得防範,對於能讓人靜心靜神、陶冶情操、強身健體的茶更是珍愛有加,在唐朝以前,古人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修身養性之道,通過沏茶、賞茶、品茶來修煉身心。宋徽宗趙佶也是茶飲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唐代的劉貞亮,就提出茶之十德:「以茶散郁氣,……,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對內適合一人獨飲,品茶之雅,淨化身心;對外適合呼朋引伴,以茶會友,「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四人得味,七八人曰施茶。」品茶有道,不僅能給自身帶來健康長壽,還能創造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引導全民走向更高層次的思想境界,這與現代科學所倡導的健康理念也十分吻合。

當今社會上許多人變得十分狡猾、奸詐,感染疾病也厚重,用藥量大,而治癒的病率卻比不上古人,如現代人喝茶,大多看重茶之五味,在製茶方法上也以改善茶之色、香、味、形為重。真正懂得茶道,又能按茶道之理去修心踐行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太多的人不懂得如何修養自己的身體,一味追逐榮華富貴,仰慕有權有勢的人,過於崇洋媚外,對自己本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卻一竅不通,只知將外表裝飾得時尚亮麗。如此舍本逐末,也不想一想:皮將不存,毛將焉附?此種人進而不懂珍惜別人,瞭解事物,退而不知瞭解自己,珍愛自身,碰上個天災人禍,或身染重疾,火燒眉毛之時才震驚顫慄,六神無主,此時再放下平日之驕妄姿態,委屈意志,求佛爺問巫師,已是束手無策,只好將最寶貴之軀交於庸醫,任憑處置了!唉!如此一生真是可悲可嘆!如果大多數人都如此昏昏噩噩,不能覺悟,那這個社會將導向何處?

扁鵲說:「上工治未病」。最高明的醫生能醫治還沒有發生的病;最賢明的聖人總是將隱患消除在未發起之先;最明理的智者總是在年青力壯時,就懂得固守養生之道。而「茶道」,正是當今世上可用來修身養性的最便利的方法之一。

茶道有不同的境界,可分為「雅、俗」兩大類。「雅飲」者大多重茶之精神,品茶之真味,感悟茶至心之路,以得到茶之真諦為目標。「俗飲」者則重茶之五味,將茶只當作解渴的飲品,或人情交際的工具等,這樣的人群在當今社會中佔絕大多數。老子曰:「上善若水」,意即最完善的人就好像是水。水能方能圓,曲直隨形,只向低處流,謙虛地滋潤萬物而不與任何一物相爭奪,與大道的原理相似。茶之道亦如此:看那產於高山雲霧間的茶,得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與青山為伴,雲霧為侶,卻不孤傲怪僻,伴隨著中華幾千年的歷史長河從皇宮貴族,到文人僧侶;從神農時代的「天賜解藥」,到百姓「開門七件事之一」,茶猶如一得道高人,身肩渡化眾生之重任,「大隱隱於世」,千百年來,以其清新自然、淡雅超脫的獨特方式,不斷地點化與提高人們的道德情操,默默地去除人體中的各種毒素……,同時還不忘幫助人們去除冰箱、踦角旮旯處的臭味這等小事,胸懷大志而又講究細節。難怪有人發出這樣的感慨:茶是雅物,亦是俗物。進入寺廟,熏上幾分佛氣;行於宮中,沾上幾分貴氣;進入商場,染上幾分銅臭味;行於社區,染上幾分市儈氣,進入居家,染上幾分小家子氣。茶之肚量,如同容納百川的汪洋大海,儘管藏污納垢,包容了天下最最污穢之物,卻仍那麼清澈,養育著海底萬物,永不枯竭。「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正是具備了這樣博大的胸懷,茶道才能歷經幾千年而不衰。猶如明鏡一面,照見世間百態,人情冷暖,但至始至終堅守著一顆善化眾生,至性不移之茶心!

身處鬧市,被世間俗事俗物纏身之現代人,如何能在品茗的同時真正做到「雅俗共賞」,將修養身心結合起來,品出良好的思想狀態和樂觀向上的精神,並時時自省,約束自己的行為,讓人品與茶道日漸合一,開啟心中的真性、洞徹宇宙人世真諦。讓茶道,這一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髄在現代人的身上重現,讓每一個人都能步入身心健康的快樂殿堂。


歡迎關注「茶緣茶」。(圖片來源:茶緣茶)

https://www.naturenergy.us/ 茶緣網站 獨家

来源:茶緣茶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