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中秋」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從古至今,「中秋」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每逢八月十五這天,皓月當空,彩燈高懸,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吃月餅、賞圓月。即使是身在異鄉的遊子,也會在這個時刻,與遠方的親人同賞一輪明月,望月懷遠。那麼,中秋節是怎麼來的呢?
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這一詞最早是出現在《周禮》:「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為甚麼叫「中秋」呢?按照中國古代曆法,一年分為四季,每季有三個月,分別為「孟月」、「仲月」和「季月」。秋季的第二個月就是「仲秋」,而八月十五正好在這個月的中間,所以叫「中秋」。
在《周禮》中説:「天子當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早在三皇五帝時期,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所以,中秋節其實是源自於古代的「祭月」(拜月)習俗。
到了唐代,人們開始流行賞月宴會,親朋好友聚在一起,飲酒、作詩、拜月。到了宋代,官府才正式定下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
宋代延續了唐代的風俗,過中秋的方式更加豐富多樣。宋代散文家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描述了北宋時期中秋節的熱鬧場景:
「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到了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盛行至今。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