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的6大常見誤區 你中招了嗎?(圖)


食用油常見的6大誤區。(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食用油是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每日三餐都離不開它,但很多人對它所知甚少。下面這些關於食用油的常見誤區你錯了幾個?

誤區1:吃油多樣化就是吃不同名字的油

事實上,油脂雖然名字不同,但脂肪酸構成可能屬於同一類。

例如,大豆油、玉米油、小麥胚芽油和葵花籽油類似;花生油和米糠油類似;茶籽油、杏仁油和橄欖油類似;亞麻籽油和紫蘇籽油類似等。因此,所謂不同油脂的替換,應該按脂肪酸構成不同的品種來換,如葵花籽油和花生油替換,茶籽油和亞麻籽油替換等,才是正確的選擇。

誤區2:煎炸過的油用來炒菜

很多人不捨得扔炸過食物的油,還會用來高溫炒菜或油炸。這種做法非常不可取,因為油經過高溫加熱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和有毒油脂氧化產物。如果真的想二次利用,就要避免再次高溫加熱到冒油煙。「回鍋油」可以用來煮湯、做花捲。

誤區3:無論做什麼菜都用同一種油

不同的油,其耐熱性也不一樣,過高溫度的烹調會加速致癌物產生,帶來健康風險。正確做法是:

  • 煎炸應用最耐熱的棕櫚油、椰子油、黃油、牛油、豬油等。
  • 炒菜應用耐熱性較好的花生油、米糠油、茶籽油、精煉橄欖油、葵花籽油、大豆油等。
  • 做湯、涼拌應用耐熱性差的亞麻籽油、紫蘇籽油、核桃油、未精煉的初榨橄欖油等。

誤區4:患病人群和家人吃一樣的油

心臟病患者應優先選擇茶籽油、橄欖油、低芥酸菜籽油、芝麻油、亞麻籽油等。血脂高人群應少用花生油、玉米油煎炸做菜,建議少吃或不吃油炸食物。

誤區5:無論吃多少肉,用油量不變

常吃豬牛羊肉的人,已經從食物中得到了大量的動物脂肪,應該盡量避免再吃動物油。可以適當吃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等。

誤區6:食用油放在離炒菜近的地方

很多人為了方便,習慣將食用油和調料長期放置在灶臺邊。但這個習慣一定要改掉。

炒菜時,灶臺周邊的溫度很高,尤其在長時間蒸煮或煲製食物時,溫度會變得更高。而食用油的油脂長時間受熱,很容易發生分解變質。油脂分解出的亞油酸很容易和空氣中的氧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有毒物質。長期食用這樣的油,會出現噁心,嘔吐和腹瀉等症狀。油脂中所含的維生素A、D、E等會被氧化,降低其營養價值。

因此,一定要將食用油搬離灶臺,放在溫度較低,又不被陽光直射的陰涼處。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