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1日,上海蘋果新店開張(圖片來源: STRSTR/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3月25日訊】上海靜安區蘋果店開業,這家蘋果旗艦店據說是亞洲最大的,蘋果公司CEO庫克也親臨現場。
以前「亞洲最大」根本不算什麼,但是在外資撤離潮的背景下,這是難得的「暖新聞」。可以想見,背後上海有關部門做了不少工作,這也算「營商環境」的標誌。
不過,一個大媽破壞了這種暖意。她在店外排隊的人群那裡怒吼,大意是:這麼高級的地方,怎麼能給美國品牌開店,中國人都應該用華為……你們喝著先烈的血,大口大口的……
一個排隊的男青年說:用什麼手機是個人自由呀,再說蘋果公司有什麼不好,他們在這裡開店創造了就業,還納稅。
就我看到的那段視頻來說,這場較量,明顯是戴口罩的大媽佔了優勢,圍觀群眾為她歡呼。
在這種場合,一個大媽在那裡演講,其實並不違法,也可以視為「社會進步」。但是,如果是一家華為旗艦店開業,你在那裡演講說應該用蘋果手機,結果恐怕就沒這麼美好。你可能被群眾毆打,也可能被派出所以「尋釁滋事」的名義帶走。
大媽知道,儘管有些年輕人討厭她,甚至派出所也不喜歡她搗亂,但是沒人能把她怎麼樣。昨天還看到一段視頻,是北京三里屯的蘋果店,一位大媽在那裡背誦《滿江紅》,同樣是慷慨激昂。
這些視頻創作,可能是碰瓷搞流量的,也可能是自然狀態,但是它們都是「強勢」力量。
而那個和大媽對線的男青年,所使用的話語,「蘋果店創造了就業,還納稅」,代表了更符合現代社會和經濟學常識的新一代,他有理有據,也很講禮貌。
但是,我們這個社會卻讓這種聲音顯得怯懦、虛弱,岌岌可危,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上海」的悲哀。從我2001年第一次去上海開始,就知道「外企」在這裡是受尊重的——什麼時候上海也變成這樣了?
這幾天看到幾個相關聯的經濟統計新聞:
來自財政部的消息,1-2月,企業所得稅收入10170億元,與去年同期持平;個人所得稅收入3262億元,同期減少15.9%。
個人所得稅減少,原因只可能是兩點,要麼繳稅的人減少(失業率增加),要麼繳稅額減少(收入降低)。當然,這部分人,是指那些繳納個稅的人口。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消息,今年1月、2月不含在校生的16-24歲失業率為14.6%和15.3%。這個數據大幅高於同期全國城鎮失業率,說明年輕人就業更為嚴峻。而且,2月比1月的失業率又上升了。
還有一家媒體,寫了一篇特稿,講述了「放棄繳納社保的年輕人」的故事。他們要自己繳納社保,說明已經屬於「靈活就業人士」,但是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後,實在繳不起了。
這三條新聞,都和年輕人有關,模模糊糊指向一個特別的群體:一些年輕人,本來有著不錯的工作(可以繳納個稅),現在失業了,而且有的乾脆放棄自己繳納社保,過一種「風險自擔」的生活。
並不是說大媽的抗議和發飆,直接導致他們失業。但是,這種喊打喊殺的風潮,可能嚇退外企,也讓一些民營企業家恐慌,在邏輯上是成立的。這種觀念衝突,正在影響很多人的現實生活。
當下,外資撤離失業的是一些「白領」和個稅貢獻者,但是就算你是公務員,在財政收入減少的情況下,收入也會受到影響。
沒有什麼特別的辦法。我給年輕人的建議,就是能啃老就啃老。如果你的父母像視頻中的大媽那樣正義凜然,反對外企、反對「資本」,而又有著不錯的退休金,你想辦法「啃」他們,不但是「再分配」,也是一種正義。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