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一沉不起,但有分析人士打趣說,凡事有兩面,樂觀地看經濟轉差至少存在五大好處。(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2月1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懷橘綜合報導)眼見香港經濟數據持續插水,很多人對此感到「悲觀」,尤其商界和投資者,更是諸多抱怨。但有時評人卻看到經濟低迷的「好處」。《信報》專欄作家高天佑撰文指,樂觀地看經濟轉差未必完全是壞事,至少存在五大好處:
好處一、收窄貧富差距
他說,現時社會上怨氣最大的並非基層升斗市民,而是資產階層。
比如,有「港股大好友」的股評家沈振盈「沈大師」極為看好「由治及興」的前景,去年12月揚言恒生指數今年可見4萬點。
高天佑感嘆,目前恒指不斷在15,000點關口爭持,難怪部分「揸重貨」(編註:指持有很多股票)的「好友」(編註:指看好股市行情的人)開始胡言亂語。
順便一提,由於做證券行業壓力很大,「沈大師」1月31日正式離職。稱自己已60歲,是時候減少工作負擔,未來仍繼續擔任財經KOL角色。
除了股市大跌,導致「揸重貨」的「好友」身家縮水,樓市及宏觀經濟亦坎坷。
文章指,由上市公司老闆,到手持兩三個房地產的中產,皆無奈無助地面對生意難做以及資產急劇貶值,財富大縮水。但反過來看,這一情況某程度上收窄了貧富階層距離。「本港不少有錢人都是力撐政府的建制派,深信『東升西降』,他們現在為改善社會狀況付出一點代價,先義後利,亦算得上光榮。」
好處二、促進社會穩定
有人擔心經濟持續低迷將導致社會不穩,文章認為,還須視乎各地民族及文化差異。譬如朝鮮屬全世界經濟最落後國家之一,但社會卻長期維持「超穩定」狀態,不存在任何「顏色革命」的風險,金家王朝固若金湯。事關當一個社會資源短缺時,政府若能掌控分配資源權力,便可藉此使百姓更順服,任何不聽話的民眾隨時「飯都沒得吃」。
而且人民即使「沒飯食」也不會反抗,因為中國人「吃草也可以活三年」,香港人也是中國人。文章說,況且最「硬頸」(編註:指強硬)的港人多已移民,留下來的相對「易管」。
目的香港由三權分立,變成三權合一,一切由政府主導。因此當經濟下滑,特區政府可把資源優先分配予紀律部隊、關愛隊、區議員等,加強管治力量;市民窮到連「軟對抗」的力氣都沒了,社會反而更穩定了。
好處三、紓緩移民潮
數據顯示《國安法》實施後,淨移出香港的居民人數超過50萬,「移民潮」受關注。文章指,移民海外的以中產階層居多,他們賣掉手上物業,可以套現大約一千萬港元,這為移居外國創造有利條件。然而,樓市跌跌不休,「賣樓移民」這一招愈來愈行不通;部分業主甚至隨時淪為負資產,更無從盤算舒舒服服地赴海外生活了。
好處四、防範外國間諜
政府高官反覆警告,香港存在被外國勢力間諜滲透的風險。李家超說,「要防小人,要防敵對力量,防間諜活動」。文章指,香港向來是洋人聚集的國際大都會,不排除有外國勢力以經商為由,派間諜潛入香港搞破壞。倘若經濟蕭條,外資進一步撤退,本港外國人買少見少,間諜風險自然大減。
好處五、創造增長潛力
恒指跌到「股災」程度,但政府官員卻一致看好港股。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稱對港股非常有信心,形容港股目前「性價比」很高,頗具「增長潛力」。按此邏輯推斷,港股愈跌愈具「增長潛力」,愈有助吸引國際投資者。「所以,本港經濟現時愈是低迷,變相愈能為未來增長創造潛力,堪稱可喜可賀。」因此,凡事有兩面,經濟疲弱固然不一定全無好處。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